潘相学节气养生经一一寒露养生

2020年04月30日 800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天高昼暖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黄。
日享菊香播小麦,夜尝梨贝养脾肠。
吟诵着诗人左河水的诗,
我们迎来了寒露。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第十七个节气,
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
时间在公历每年10月7日~9日。
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

史书上记载:
“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
将欲凝结,故名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唐朝著名诗人元稹
亦有寒露节气诗
描写寒露的气候物候: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节气三侯一:鸿鴈来宾鴈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通书》作来滨。滨,水际也,亦通。二:雀入大水为蛤雀,小鸟也,其类不一,此为黄雀。大水,海也,《国语》云: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蛤,蚌属,此小者也。三:菊有黄华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

寒露饮食

2019寒露时节恰逢五之气,
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阴湿土,
燥湿相兼以燥为主,
饮食得在平衡五味的基础上
适当多吃些甘、淡滋润的食品,
既可补脾胃祛湿邪,又能养肺润肠润肺,
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甘先入脾”。
在五行中脾胃属土,土生金,肺肠属金。
甘味养脾,脾旺则金(肺)气足。
古人云:
“厚味伤人无所知,能甘淡薄是吾师,
三千功行从此始,淡食多补信有之。”

寒露时宜常食甘淡补脾食物

如山药、大枣、粳米、糯米、
鲈鱼、鸭肉、莲子等。
润燥可用梨、香蕉、冬瓜、藕、银耳等
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早餐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
因为粳米、糯米
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
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

按摩养生

为加强进补效果,
闲暇时还可以多叩击足三里穴,
提升脾胃功能。
为脾胃更好地受纳补品做好准备,
否则易使脾胃运化失常
而生火、生痰、甚直助燥,更伤阴。

不再盲目“秋冻”锻炼注意保暖,热水泡脚

一般来说,
寒露之后降温幅度会增加,
昼 夜温差也会加大,
这个时候对大多数人来说,
尤其是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和孩子,
已经不适合进行所谓的“秋冻”,
否则很容易着凉。

此外,寒露过后,
一般是心脑血管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哮喘、 肺炎等疾病的高发期,

中老年人要特别留心,
最好推迟晨练时间,
减少日常锻炼频率,
多注意休息!

民间有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的养生保健谚语。
寒露时节,
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
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天气由凉转冷,入夜更是寒气袭人。
 
“寒露脚不露”告诫人们寒露过后,

要特别注重脚部的保暖!

应穿上保暖性能较好的鞋袜,
切勿赤脚,以防“寒从足生”。

还要养成
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

热水泡脚
除了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
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
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降低肌张力。
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后,
可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
缓和或消除一天的疲劳。

防治悲秋

俗话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有的人一到秋天,尤其是深秋,
就会莫名感到忧愁、悲伤、烦躁。
这类人往往心肝气血不足,
以致于心神无所安,肝气不和而生风,
进而影响肺的宣肃,
上焦气机不通,热郁伤阴。

首先,不要太闲,
适量的外出运动非常必要,
游赏或登高都可以。
或下决心学一样东西,
通过专注力能够聚敛心神,
这样可以静以养阴,
如宅着无所事事,养出郁气。

食养解郁可用
《金匮要略》中的甘麦大枣汤,
为药食两用之方,
适用于心阴不足、肝气失和所致的心烦和悲伤。
其中甘草以缓肝之急,
小麦养心安神,大枣补心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