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2018年07月27日 713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胆囊息肉样病变( 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 亦称胆囊隆起样病变,不是一种单一疾病,而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生长的非结石病变的总称。随着影像诊断水平的提高,这类疾病的检出率越来越高。有数字显示国内健康人群B超普查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现率已超过1%,因此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很有必要。

 海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苗新普

一、PLG病变分类及发病机制:胆囊息肉样病变在病理上分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各异。

 

(一)非肿瘤性病变: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其特点各异。(1)胆固醇息肉:约占PLG的65%,其主要病因是胆固醇代谢失调所引起的胆固醇沉着。当人体内胆固醇代谢发生障碍时,胆汁中胆固醇含量提高,沉积于胆囊壁粘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表面突起,促使胆囊粘膜上皮增生、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极少癌变。(2)炎症性息肉:约占PLG的20%,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为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极少癌变。(3)腺瘤样增生:为胆囊内黄色质软的疣状物沉积所致,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是一种增生性疾病,主要以胆囊粘膜和肌层增生为特点,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癌变可能。

 

(二) 肿瘤性病变: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发病率很低,病变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直径在15mm 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几乎全部发生恶变。(2)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预后良好。

 

二、PLG的临床表现:本病一般无症状,一般都是在健康查体等情况下被发现。少数患者表现为右上腹隐痛不适、胀气 、厌油腻食物等,如合并胆囊炎、胆石症,可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胆绞痛、发热等症状。腹部检查多无阳性体征。

 

三、PLG的的诊断:主要赖B超声或CT等影像诊断。B 超诊断PLG的的特异性高达95%,可直接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和数目以及胆囊壁的局部改变, 并可动态观察其变化及生长速度,具有价廉、无损伤、阳性率高等优点,因此被公认为是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方法。CT对PLG诊断率为75%~82%,且价格较贵,仅作为超声的补充诊断手段。

 

四、PLG的的处理原则:大多数PLG的为良性,无需手术治疗。但由于常规影像检查无法判断PLG的病理类型,因此随访显得非常重要。

 

胆固醇息肉约占PLG一半以上,一般不会恶变,且随饮食结构的改变和药物的应用,有自愈的可能,可暂时观察,每半年复查1 次B 超, 若届时出现明显症状或息肉迅速增大时才考虑手术。对于单发病变 , 病变直径< 10mm,没有症状 ,年龄 < 50岁的患者,其发生恶变的几率很低,一般无需手术,可行内科保守治疗及B 超随访 (3 ~ 6 月)。

 

对有些列情况的患者才考虑手术治疗:①单发病变 > 10mm,蒂粗大者 ,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 ,年龄 > 50岁; ② 多发病变 ,伴有胆囊结石 ,有症状 , 年龄 > 50岁; ③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 ④肿瘤标记物 (CEA) ,测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他胃肠道肿瘤者; ⑤胆囊息肉样病变 ,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 ⑥患者坚决要求手术治疗者。

 

五、PLG的预防:预防PLG要注意饮食的平衡。要多吃蔬菜、粗粮、豆类及其制品,少吃高胆固醇的饮食;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饮食上控制及积极地体育锻炼是主要预防措施,另外要定期超声检查也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