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非霍奇金淋巴瘤
2017年11月29日 1027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症状
典型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 超过 50% 的患者有纵隔肿块, 可无症状, 有些则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上腔静脉阻塞症状等。 25% 的患者表现有全身症状, 有些为对预后有重要作用的 B 症状 (发热、盗汗、 6 个月中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超过全身体重的 10%), 其他有疲劳、瘙痒、饮酒后疼痛等
病因
1.病毒感染: 目前认为是引起淋巴瘤的重要原因,实验证明,非洲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患者eb病毒抗体明显增高,在患者肿瘤组织中,电镜下可找到病毒颗粒。据观察认为病毒可能引起淋巴组织发生变化,使患者易感或因免疫功能暂时低下引起肿瘤。
2.理化因素: 某些物理、化学损伤是淋巴瘤诱发因素。据有关资料统计,广岛原子弹受害幸存者中,淋巴瘤发病率较高。另外,某些化学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皮质激素等长期应用,均可导致淋巴网状组织增生,最终出现淋巴瘤。
3.免疫缺陷: 实验证明,淋巴瘤患者尤其是霍奇金病患者都有严重的免疫缺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干燥综合征伴发淋巴瘤机率明显升高;免疫缺陷患者,如wiskott -aldrich综合征及艾滋病( adis)患者淋巴瘤发病率也明显增高。另外,在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家族中,淋巴瘤发病率明显升高。
4.染色体异常: 淋巴瘤患者可见到t (8;14)易位,使前癌基因c - myc活化,引起肿瘤的恶性增殖;某些淋巴瘤呈t(14; 18)(q32; q21)易位,形成bcl - 2/lgh融合基因,而使bcl—2过度表述,肿瘤细胞凋亡减少,寿命延长。
检查
1.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有无淋巴瘤家族史;有无病毒感染病史及免疫缺陷导致的病史;有无不明原因的发热、消瘦、乏力、体重下降;有无淋巴结肿大;有无咳嗽、呼吸困难等;
2.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 酸脱氢酶、β2 微球蛋 白、血沉、乙肝和丙肝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 学和(或)活检等。
3.影像学检查:
1)CT: 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
2)MRI: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检查;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CT增强者,或者作为CT发现可疑病变后的进一步检查。
3)PET-CT: 除惰性淋巴瘤外,PET-CT推荐用于有条件者的肿瘤分期与再分期、疗效监测、肿瘤残存及复发时的检查;PET-CT对于疗效和预后预测好于其他方法,可以选择性使用。
4)超声: 一般不用于淋巴瘤的分期。对于浅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如睾丸、乳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后随诊具有优势,可以常规使用;对于腹部、盆腔淋巴结可以选择性使用;对于肝、脾、肾、子宫等腹盆腔实质性器官的评估,可以作为CT和MRI的补充,尤其是不能行增强CT时。超声可用于引导穿刺活检、胸腹水抽液和引流。
4.病理组织检查:
1)形态学: 非常重要,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具有特征性、诊断性的形态学特点。
2)免疫组化: 可用于鉴别淋巴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如B或T/NK细胞、肿瘤细胞的分化及成熟程度等。通过组合相关的免疫组化标记物,进行不同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
3)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可以发现特异的染色体断裂、易位、扩增等异常,辅助诊断与特异性染色体异常相关的淋巴瘤,如Burkitt淋巴瘤相关的t(8;14)易位、滤泡性淋巴瘤相关的t(14;18)易位以及套细胞淋巴瘤相关的t(11;14)易位等。
4)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重排检测技术: 淋巴细胞受体基因单克隆性重排是淋巴瘤细胞的主要特征,可用于协助鉴别淋巴细胞增殖的单克隆性与多克隆性,以及无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来鉴别的淋巴瘤,是对形态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方法的重要补充。
5)原位杂交: 如EB病毒编码小RNA (EB virus encoded small RNA, EBER)检测等。
诊断
病理诊断及分类:主要病理特征 是大的、弥漫性生长的异常淋巴样细胞增生,而淋巴 结结构基本被破坏。 DLBCL 包括多种变异型、亚 组和亚型( 参考2008版WHO血液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 诊断 DLBCL 应常规检测的免疫组化标记物 包括 CD19、CD20、CD79a 或 PAX5、CD3ε、Ki⁃67,通 常为 CD20 ( + )、CD79a ( + ) 或 PAX5 ( + )、CD3ε ( - )。 大 B 细胞淋巴瘤确定后,为进一步探讨肿瘤 细胞起源,可以选择 Han 模型(CD10、Bcl⁃6、MUM⁃1) 或 Choi 模型(GCET1、FOXP1、CD10、Bcl⁃6、MUM⁃1), 也可以增加 CD5、CD30、CD138、ALK 等进行鉴别。 年龄 > 50 岁者,建议增加 EBV⁃EBER 检测。 最近, 对于 DLBCL 预后不良因素的研究更加关注双重打 击和三重打击学说,所以应增加 Bcl⁃2、Bcl⁃6、c⁃myc 的检测,蛋白水平检测有一定的说服力,如果表达强 且广泛,最好再增加 FISH 检测。
治疗
①Ⅰ和Ⅱ期 DLBCL 的初始治疗:对Ⅰ和Ⅱ期无 大肿块患者,可以选择 R⁃CHOP 方案化疗 6 个周期 ± 局部放疗 30 ~ 36 Gy。 对Ⅰ和Ⅱ期有大肿块患者, 可以选择 R⁃CHOP 方案 6 ~ 8 个周期 ± 局部放疗 30 ~ 40 Gy 。
②Ⅲ和Ⅳ期患者的初始治疗:采用 R⁃CHOP 方 案化疗 6 ~ 8 个周期。 可选择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结 束时进行 PET⁃CT 检查,根据其结果制订和调整治 疗方案。
③解救治疗:可采用 DHAP 方案、ESHAP 方案、 GDP 方案、GemOx 方案(吉西他滨 + 奥沙利铂)、ICE 方案、miniBEAM 方案和 MINE 方案进行解救治疗, 解救方案的选择需考虑患者是否适合进行 AHSCT。对适合 AHSCT 的患者,先用解救方案 ± 利妥昔单抗 进行诱导治疗,缓解后行 AHSCT。 对不适合 AHSCT 的患者,可进行常规化疗 ± 利妥昔单抗、利妥昔单抗 单药或姑息性放疗。 部分患者仅能接受最佳支持治 疗。 合适的患者也可考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 。
预后
不良预后因 素,即年龄 >60 岁、Ⅲ ~ Ⅳ期、结外累及部位数目 > 1 个、体能状态评分≥2 分、血清 LDH 水平 > 正常上限,每一个不良预后因素为 1 分。 IPI 评分0 ~ 1分,属于低危组;IPI 评分 2 分,属于低 中危组;IPI 评分 3 分,属于高中危组;IPI 评分 4 ~ 5 分,属于高危组。
预防
主要是针对可能导致恶性淋巴瘤的各种因素进行预防。目前认为正常免疫监视功能的丧失,免疫抑制剂的致瘤作用,潜在病毒的活跃和某些物理性(如放射线)、化学性(如抗癫痫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物质的长期应用,均可能导致淋巴网状组织的增生,最终出现恶性淋巴瘤。因此,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避免药物滥用,在有害环境中作业时注意个人防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