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中药化痰药物的选择—曙光医院中医呼吸张炜
2018年07月17日 800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天凉干燥咳喘多
秋冬季节,天气变冷干燥,对于素有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来说,稍有风吹草动,就会使咳嗽、咳痰加剧,甚至胸闷气促,苦不堪言。祖国医学认为,秋令为肺所主,肺脏又为娇脏,不耐寒热,喜润而恶燥。燥邪当令,肺脏最易受到伤害,一方面可以耗伤肺阴,出现口干,咽干等津液不足的表现,另一方面,邪气侵袭,使肺失去通调水道的功能,水液不能归于正化,聚集为痰、为饮。而在秋季,人体阳气开始潜藏于内,很容易使痰饮郁而化热呈痰热互结之势,而出现咳嗽、咯黄痰、胸闷气喘等一系列症状。现代医学也表明,人体气管和支气管的黏液腺及杯状细胞常分泌一些液体,以滋润黏膜,当呼吸道受到外来刺激时,黏液腺及杯状细胞分泌液量增加,黏稠度发生变化,形成痰液,痰液反过来会对呼吸道刺激,加剧咳嗽气促等症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西院呼吸科张炜
见咳止咳害处多
很多患有老慢支、哮喘等呼吸疾病的病人,家里都常备一些抗感染的、止咳平喘的药物,一旦咳嗽、咳痰症状加剧,会自行服用一些止咳的药物,如惠菲宁,甘草合剂等。其实,此类止咳药大多为镇咳药,对于无痰的干性咳嗽,若咳嗽剧烈,可以尝试压一压。但如果是伴有咳粘痰、黄痰,此类药物应用以后反而会不利于痰液的排除,加重病情。此时,应当选用的是祛痰药,把痰变稀,黏稠度降低,使之容易排除,这样就会减少对气道的刺激,间接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传统中医也认为,素有咳喘的病人之所以反复发作,也是因为体内有痰邪作祟。这种痰是一种伏痰,又名宿根,颇为顽固。《内经》中有关于“聚于胃,关于肺”的论述,认为脾胃不足,痰浊内生,阻于胃而上逆犯肺,导致咳嗽,咳痰;明代医学家虞抟认为:“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并举例用南星、半夏、陈皮、枳壳之化痰理气之品。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也讲到:“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曙光医院全国名老中医黄吉赓教授对于因痰导致的咳嗽诊治,认为痰属于阴,只有火气的激越,才会导致咳嗽、上气,擅长应用小柴胡汤类方以和解清化的方法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因此,祛痰法是中医治疗咳喘疾病的重要一个环节。
化痰清热有良药
目前,市场上应用的中西化痰药物也很多。西药应用较多的是粘液调节药,如沐舒坦之类。中药也有很多,如金荞麦片,复方鲜竹沥,化痰净等。上海雷允上药业公司出产的贝羚胶囊,经多年临床验证,化痰作用切实可靠。本药是在古方猴枣散基础上化裁而出的,由川贝母、羚羊角、麝香、沉香、天竺黄、青礞石、硼砂、猪去氧胆酸八味组成,构思巧妙,配伍精当,具有良好的化痰清热、止咳平喘的功效,对于咳嗽、咳黄痰或白粘痰,咽中痰多,胸闷气喘等症状能够明显改善。方中的主药川贝母,中医认为其性寒质润,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软坚散结的作用,《本草汇言》中明言本药可开郁、下气、化痰。现代研究也表明,该药含有川贝碱、青贝碱等成分,有明显止咳祛痰作用;羚羊角是一味名贵中药,性寒味苦,有良好的清肺解毒功效,和川贝母合用,增强化痰清热的作用;青礞石、天竺黄质重性寒,可豁痰清热,对于稠粘老痰、顽痰有很好作用;硼砂内服可清肺化痰,现代研究表明,其溶液偏碱性,而碱性溶液中,痰的黏稠度降低;猪去氧胆酸是从猪胆汁中提取的胆烷酸,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沉香质重而性沉降,可以纳气归肾。诸药合用,化痰清热之功能增强,痰热既去,咳嗽自平,且为中药制剂,副作用小。
但是,中医用药更多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病人病情、体质等诸多因素来决定。贝羚胶囊对于痰热咳嗽效果卓著,但如果患者是咳白痰清稀,伴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不成形等属寒痰咳嗽的,则要在有经验中医师指导下谨慎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