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诊疗基本概念
2020年06月06日 912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前言:肉芽肿性乳腺炎GM,是指病理学上以显著的肉芽肿形成为特征一大类慢性炎性疾病,分为感染性、非感染性、自身免疫性、不明原因等等,最典型感染性的莫过于乳腺结核,即结核性乳腺炎,上皮样细胞为主的肉芽肿,中心干酪样坏死为特征。在贫穷国家和旧中国,结核病相当常见,肺结核称为痨病,难以治愈。乳腺结核多继发于肺或淋巴结核,现在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现在人口流动性很大,仍要注意散发病例。导管扩张症即浆细胞性乳腺炎,乳晕下脓肿,有时也会有较多肉芽肿形成,也归属于肉芽肿性乳腺炎范畴之内。还有韦咯氏肉芽肿,寄生虫、霉菌、异物引起的肉芽肿性炎,病种至少有13种之多。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仅仅是肉芽肿性炎的一种,因其病因不明,又称为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可见肉芽肿性乳腺炎不完全等同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少了“小叶性“三个字,就是一般性肉芽肿性炎了,我们大家应当首先要明确这个概念问题。目前GLM 发病率急剧上升,普遍认知率又太低,误诊误治极其严重,医生困惑,病人痛苦,所以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中之重。
概述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也叫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GM,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简称“肉芽肿”。病理特征是以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其主要细胞成分是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微脓肿形成和非干酪样坏死,是多种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一种。1972年Kessler首次提出,1986年国内才有8例报告,至今历史不长,以往发病率不高,所以目前还有不少的乳腺科医生,对这个病缺乏认知,经常误诊为增生症、乳癌、化脓性乳腺炎或浆细胞性乳腺炎,导致治疗的延误。以往的统计乳腺癌和“肉芽肿”的发病比例是25∶1,但乳腺“肉芽肿”发病率近几年急速上升,明显超过导管扩张症(浆乳)和乳腺瘘管Zuska的发病率,而且治疗困难。肉芽肿GLM是所有慢性乳腺炎症中最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目前国内外对其病因,最佳首选治疗方案尚有较大争议。
病因
肉芽肿GLM的确切病因未明,多数学者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炎症,是对积存变质的乳汁发生的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但究竟是什麽原因触发了这种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尚不能肯定,泌乳素可能是发病的触发器,并与哺乳障碍、饮食污染、避孕药或某些药物有关。
我们统计78%的患者有哺乳障碍,即排乳不畅,乳汁淤积。乳汁淤积是发病的物质基础,所以肉芽肿的病人总是那些年轻的经产妇以及孩子1-8岁的妈妈。哺乳障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乳头内陷、无奶或奶少、有奶不喂、母子生病,抱小孩的习惯等等。一旦受到钝性外伤,比如小孩子的撞击、性爱过程中的揉、压等粗暴动作,往往就很容易使污染或变质的乳汁外溢,从而激发自身免疫性炎症。我们观察到肉芽肿总是好发于有哺乳障碍的那侧乳腺,尤其是小儿拒绝哺乳的那一侧。在乳癌发病危险因素中,这种情况称为“拒哺乳征”。看来在肉芽肿发病中小儿决绝哺乳也是个危险信号。还有各种原因的泌乳素升高,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药物,达英35、毓婷等紧急避孕药,促排卵药也能诱发,可称之为药源性肉芽肿。
中医认为“乳汁乃饮食所化”,应该是吃什么东西产什么奶,饮食里有什么,奶里就有什么。现在滥用的激素、洗不净的农药残留、无处不在环境污染以及五花八门的添加剂等等,这些社会性的饮食污染,可能是近年来我国肉芽肿发病急剧增加的原因。我们统计南方人占65%,沿海发达城市的病人居多。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肉芽肿GLM多见于地中海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而英美白种人很少发病,饮食环境的污染可能是重要因素之一。
诊断
临床上根据“病史3个3,肿块发外边。先痛后红肿,腿上长红斑”。即病人30多岁,最小的孩子2-3岁,病程3-4个月。肿块始发部位多在乳房周边,远离乳晕。常伴有疼痛,触痛明显,肿块表面很快出现斑片状红肿,继而化脓破溃流脓,下肢出现结节红斑或多处关节痛等临床表现,典型的肉芽肿GLM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肉芽肿的诊断是很困难的,尤其那些无疼痛,无红肿的肿块,常会误诊为乳腺增生症或乳腺癌。而彩超和钼靶检查缺乏特异性表现,所以误诊率可高达百分之百。细针穿刺细胞学能做出肉芽肿诊断的病例不多,一般情况下只能帮助鉴别是癌,还是炎症。空芯粗针或麦默通活检做病理切片诊断是最好的方法,最后的诊断金标准是术后的病理诊断。
检查
一般的常规化验,除了个别人白血球升高外,无异常发现。性激素六项中20%泌乳素升高,抗核抗体谱、风湿三项、补体和C-反应蛋白等检查,目前尚未发现有诊断意义的资料,而且与结节红斑等风湿样症状没有肯定的联系。目前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是彩超,当发现多处低至无回声,散在脓腔,纵横交错或深浅分层的窦道,对肉芽肿的诊断帮助极大,结合病史体征经常可以直接手术。钼靶与核磁常无特异性改变,而且患者年龄多小于35岁,肿块巨大或出脓,均不宜做钼靶检查。
临床表现
(1)多为年轻的经产妇, 多在产后6年内发病, 平均病程4.5个月,平均年龄为33岁,未婚育的患者多与药物或垂体泌乳素瘤有关。
(2)临床表现以乳腺肿块为主,肿块突然出现(突发性),常在一夜之间出现巨大肿块或全乳房肿大,或原有较小的肿块迅速增大。始发部位一般距乳晕较远,但很快波及到乳晕。肿块呈明显的多形性,或伪足样延伸,或通过乳晕向对应部位横向蔓延。1-2周后肿块表面出现小范围的红肿,我称其为“鹤顶红”,里面形成散在脓肿和多层窦道。
(3)多数伴有疼痛,甚至是剧痛,有人甚至是以疼痛为首发症状,数天至一个月后才发现肿块。无痛性肿块仅占9%,所以疼痛或触痛的发生率和程度明显高于乳癌。 一般体温正常,个别人伴有几天的低热或高烧,若穿刺后合并感染可以高烧不退。
(4)病情进展非进行性,有间歇性和阶段性,可有数月的缓解期,最长可达3年。病情的自限和缓解,经常被误认为是疗效或治愈,以后在月经前、生气或劳累后突然发作。
(5)乳头正常或发病后有内陷,肉芽肿GLM与乳头形态无关,病变经常从周边侵袭乳晕,但很少累及乳头。
(6)切开引流后黄脓不多,多流淌黄水或米汤样、血性脓液或出血多于出脓,有别于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几次换药后,伤口鲜红肉芽翻出,与结核性潜行性溃疡完全不同。
(7)30%的“肉芽肿”伴有明显的全身关节肿痛或下肢结节红斑,即有风湿样改变。部分病人抗核抗体谱异常,类风湿因子阳性。似乎支持“肉芽肿”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但目前尚缺乏血清学证据。
(8)20%的病人伴有高泌乳素血症,泌乳素升高通常是一过性的,持续时间1-2个月。我推测泌乳素就是在发病之初起一个触发器或叫点火作用。
(9)有双侧发病倾向性,大约11%的病人是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病,间隔时间多在一年之内。
治疗
肉芽肿GLM的治疗方案存在分歧,目前正处在“瞎子摸象”阶段。最早盛行的是用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每日剂量30—40克,平均用药时间4.7个月。适于肿块小于4厘米直径的早期病例,即尚无脓肿和窦道阶段。激素治疗的特点是起效快,疗效好。一段时间后疗效减弱,减量或停药后迅速反跳,最终病情加重难以控制。文献中确是有治愈的病例报告,但病例不多,随访时间不长,难以肯定远期疗效。最大问题是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很明显,兴奋感、中心性肥胖、糖耐量降低,骨质疏松乃至股骨头坏死。超过1个月以上长期服用激素不利于伤口愈合,增加手术中出血、皮质功能低下等风险。所以,激素治疗应选好适应症,即没有脓腔与窦道的早期病例,试验治疗时间不宜超过2周,效果不好立即减量逐渐停药。 皮质激素有效而且显效块,只能证明肉芽肿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性质,但不宜作为首选方案。现在多用于术后辅助治疗,减少复发,或用于难以控制的严重病例。
根据我们300多例的手术证实,早期手术效果很好,复发率低于1.5%,外形可以保证。一旦侵犯皮肤,皮肤,复发率明显上升,外形损毁也较严重。肉芽肿GLM尽管是属于良性疾病,但局部有很强的侵袭性和复发性,零星残余病灶可以播散和种植,带有一定的局部恶性倾向。手术治疗效果与手术方法直接相关,所谓的肿块切除、区段切出、扩大切除均不适于肉芽肿。
肉芽肿GLM是无菌性炎症,抗菌素是徒劳无益的,但是很多医生看见红肿、出脓,习惯性思维“发炎就消炎,消炎就用抗菌素”,于是盲目使用多种抗菌素,甚至用到泰能,多数情况下属于滥用和浪费。只有在白血球高、发热,考虑合并感染时才适当使用抗菌素。
任何一个病,当西医治疗困难时,总是推荐给中医。中医是辩证施治,“有是证用是药”是中医普遍原则,不必分清是肉芽肿还是浆乳,异病可以同治,所以中医中药有广泛的市场。中药内服或外用,确实可以减轻一部分病例的病情,甚至可以暂时治愈。治疗方法上,应当遵照疮疡的辩证法则,疡科前辈张山雷云:“疡科辩证,首辩阴阳,阴阳无缪,治焉有差”。肉芽肿GLM是慢性炎性疮疡,实属阴证,或阴中有阳,而绝非阳证疮疡,不宜重剂清热解毒,有人用柴胡剂疏肝活血,久服导致病人更加倦怠乏力,雪上加霜。有人重用山甲,临床也未能证实有效。我们建议采用紫草加阳和汤化裁,阳和汤是清代王洪绪治疗阴疽的名方,紫草降低泌乳素,抑制炎症。北海医院协定处方“乳痈一号”就是在本方基础上研制的,原本是治疗肾虚型乳腺增生的,2007年用于治疗肉芽肿,发现起效很快,能缩小肿块,促进伤口愈合,能创造手术最佳时机,术后坚持服药至少半年,能减少患侧复发和对侧发病的机率,现在已经是我们的常规用药。
还有人按肺外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原则,在没有找到结核杆菌的情况下,采用抗结核三联药物试验治疗。据我们的观察,基本是无效的,而且与用皮质激素疗法相违背,众所周知,结核是禁用皮质激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