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透露医疗健康14条工作任务、9个关注点,将如何指引行业?

2022年03月07日 8147人阅读

加快疫苗和特效药物研发;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确保生产供应;规范医疗机构收费和服务,继续帮扶因疫情遇困的医疗机构……3月4日-5日,2022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开幕。其中,3月5日上午,《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医疗健康领域的任务作出部署。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保障服务”三项任务中,包含了14条与医疗健康相关的工作内容。


政府工作报告中,2022年医疗健康相关任务和目标,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以上工作任务中,疫情防控方面,常态化防控仍是重要原则。同时,随着疫苗接种覆盖面扩大,防疫工作重点还将增加新冠特效药物研发。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面,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推进药品和高值耗材集采、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推动分级诊疗等已成为常态化工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还特别提出,逐步提高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防治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继续帮扶因疫情遇困的医疗机构,补齐妇幼儿科、精神卫生、老年医学等服务短板。

值得一提的是,积极应对老龄化成为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的工作内容之一,将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

14条工作任务为2022年政府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健康企业等指出了共同努力的方向。

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最关心什么?截至目前,动脉网通过公开报道整理出50余份建议和提案,涉及医疗、药械、保险和防疫四大领域的9个关注焦点,将在未来一年或更长时间成为职能部门的决策参考,并影响医疗健康相关细分领域。

医疗领域

▶ 解决人才难题,以数字化赋能基层医疗

在我国新医改进程中,分级诊疗贯穿始终;其中,基层医疗作为薄弱环节,成为分级诊疗中的重点建设内容。今年两会期间,也是多位代表委员的关注重点。

缺少优秀人才、留不住优秀人才,是基层医疗机构难以突破的痛点之一,也从根源上限制了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对此,全国人大代表、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理事长王静成建议,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增强“造血”能力;改革薪酬制度,进一步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内外人员同岗同薪同待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大附一院神经外科主任牛朝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尤为关注。牛朝诗提到,城市退休医生是很宝贵的资源,希望相关部门通过顶层设计,引导有经验的高年资医生到基层医院执业,通过带教提升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在职称、退休待遇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何氏眼科董事长何伟今年两会提交的三个提案中,两个与基层有关,从数字化角度提出了一些思路。何伟建议,以互联网培训模式赋能,助力基层医生培养;以健康新基建为引领,打造智慧乡村健康管理站。

何伟还在《关于关爱农村留守老人 加快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提案》中建议,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病床和养老床位。同时,建立“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远程诊疗+健康管理”的健康模式。

▶ 补充资源、创新模式,完善康复护理体系

我国临床医疗水平正不断提高,但与之相比,由疾病造成功能水平与活动能力的障碍问题依然突出,康复护理发展相对滞后。而在人口老龄化加剧趋势下,尽快建立完善的康复护理体系尤为重要,多位代表委员的建议和提案与此相关。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卫健委主任马秀珍提出了相关提案,建议优化调整康复医疗布局,推动部分综合医院转型为康复专科医院,推进二、三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要以需求为导向规范康复人才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康复相关专业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要进一步增加纳入医保的康复项目,建立合理的急性后期康复护理医保支付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则提出了发展健康管理医学学科的提案。张国刚认为,健康管理医学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减轻老龄化慢病负担,建议科学确定临床实践中健康管理医学学科的内涵,与社区/基层医疗机构联合,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调动个人和家庭参与健康管理,形成全生命周期和重点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防治康养全链条健康管理医学服务。

互联网+护理成为近几年出现的创新服务模式,既有公立医院利用院内护理人员提供上门服务,也有互联网平台汇集全国各地护理人员接单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阳江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黄晓渝认为,居家获得医疗和护理,已经成为失能、半失能老人非常重要的居家养老需求。黄晓渝建议,可完善医生护士在社区医院的多点执业制度保障,盘活闲置资源,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增加“上门出诊”“定期家访”“医疗护理服务购买”等灵活模式。

护士上门、居家护理等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服务便捷性的问题,但专业护理资源稀缺的状况仍然存在。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提出了健全护理体系的提案。朱同玉的解决方案是,根据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将护理体系分为护理员、助理护理、医疗护理和护理科学研究等不同层次,不同层次教育各有侧重,并有职业上升通道。

▶ 攻克“数据孤岛”难题,探索更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数字技术早已在医疗健康领域广泛应用,但“数据孤岛”是医疗数字化进程中一块难啃的骨头。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卫生健康部门推动以及医疗机构和企业实践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内、机构间和区域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已有所成效,但仍有巨大上升空间。

为了解决医疗“数据孤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任医师敖虎山建议,建立统一的医疗行业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规范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并进行分层管理。建立完备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做好与现有系统的衔接与整合。推动与医疗大数据有关的设备研发。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徐英认为,应加快医疗信息体系标准化建设,例如,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诊断体系、诊疗目录和药品耗材等数据标准,发布统一接口标准,为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打好基础。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交了8份建议,其中4份与医疗健康有关。刘庆峰建议利用人工智能加强青少年抑郁症全量筛查;由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共同牵头,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和抑郁症智能筛查平台,为全国中小学进行全量筛查。

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慢病管理 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建议》中,刘庆峰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医保局出台人工智能慢病管理相关应用相关管理规范评价标准及考核要求、并将基层人工智能精细化慢病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收费目录。

此外,刘庆峰还建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针对影像检查结果互认,设立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检查结果质控的标准体系,加快推动检查结果互认落地;针对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现状,刘庆峰建议加快推进康养机器人的成果转化,在康复训练和安全监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广泛;相应疾病领域的医疗器械三类证获批,也证明了人工智能的临床价值,今后的应用场景仍有巨大探索空间。

▶ 探索未知,加大前沿技术研究投入

攻克难题、探索未知,一直是医学发展永恒的主题,部分代表委员也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聚焦前沿技术的建议和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递交了《加大脑科学研究应用,改善老年脑健康管理》的提案,呼吁加大脑科学研究投入。沈南鹏在提案中建议,增加脑疾病相关队列研究项目,完善脑数据库建设,促进研究临床转化;资助脑认知脑疾病前沿技术,提升脑科学的基础资源共享。

例如,聚焦重大脑疾病临床治疗,对神经调控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加大资助,支持类脑智能与AI、脑机接口、可穿戴等在脑认知脑疾病中的集成应用;简化申请手续、减免费用,加大国家超算中心对脑科学海量数据分析处理的技术支撑等。

为解决终末期疾病治疗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提出了异种移植相关的提案。张国刚介绍,在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球科学家共同努力下,异种移植已经面临重大突破,被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可进入临床治疗应用的终末期疾病治疗方法。中国科学家证实了异种胰岛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获得国际同行的赞誉。

张国刚建议,在国家层面制定研发战略,打通异种移植临床应用和产业化开发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我国异种移植的世界领先地位。

药械领域

▶ 创新“冷热不均”,需多方合力破解

创新药是近年来国内医疗健康行业的热门投资领域,随着一批创新药企成立、研发进程推进,业内出现了“研发内卷”的尴尬局面。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一份关于提升药物创新能力的提案中建议,我国药物研发需要更好地从跟随创新向源头创新转型,在基础研究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国家政策支持、技术沟通机制建设、全球资源整合等多方面进行提升优化,从而更好实现新药研发和解决临床需求的共同进步。

罕见病也是创新药研发方向之一,但罕见病药物因患者规模小,药企担心投入巨额资金后难以获得相应回报。因此,罕见病与肿瘤等热门领域相反,急需更多企业参与其中。

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丁列明提出《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孤儿药研发的建议》,首先是在国家层面加强对罕见病诊治的统筹,在国家层面成立专项工作委员会,统筹围绕罕见病诊治、孤儿药研发、医保报销等制定系统性政策机制。其次,加大对孤儿药研发的激励。在国家科研项目申请上,建议对孤儿药研发给予政策倾斜,加大经费支持,以孤儿药研发费用的50%给予企业税收减免。同时给予注册审批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授予孤儿药市场独占期保护,给予获批上市的孤儿药一定期限的市场独占期,期间不批准同一品种相同适应症药物上市。

创新器械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建议,落实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让企业在科技资源调配中占据重要位置,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重点研发计划等。袁玉宇还将呼吁国家部门出台指引,使创新产品市场准入政策在全国有条件的省市进行推广。

▶ 集采、双通道等政策将继续影响药耗流通格局

在药品集采常态化背景下,仿制药领域、药品流通领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未来,这些变化将持续影响更多药品耗材种类。

种植牙耗材集采在2021年已经有了苗头,此前多个省份进行了种植牙的调研、收集数据的工作,但集采工作的具体开展仍面临诸多困难。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于欣伟提交提案,建议启动种植牙耗材全国集采并纳入医保,促进我国口腔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于欣伟认为,通过合理征收口腔产业专项基金,可以充裕支持全国医保统筹资金池,避免改革搁浅;通过全国集采将打破进口壁垒,加快国产品牌替代,催生国内万亿级口腔产业链市场空间,新增经济贡献以弥补医保耗损;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口腔科学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口腔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目前看来,种植牙耗材集采已箭在弦上,未来,口腔耗材市场格局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药品流通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大参林董事长柯云峰认为,在国家“双通道”政策下,专业社会药房将进一步承接国家谈判等特殊疾病药品和创新药,在医院以外为各类门诊特殊慢性病和特病患者的用药供应提供保障。柯云峰建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品种目录和社会药房数量上有序扩大。在供应药品的同时,专业社会药房也需要对患者的用药有效、安全、经济提供保障,特别是长处方在社会药房配药,社会药房需与医疗机构共同提供覆盖患者全病程用药的专业性、连续性药物治疗管理。

保险领域

▶ 若扩大保障范围,医保基金如何增收?

在与医保相关的建议和提案中,大量涉及民生保障,代表委员们希望将更多的病种或药物纳入医保,以提升保障水平。

例如,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建议,将非免疫规划类疫苗纳入医保;全国人大代表、阳江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黄晓渝提出将智能可穿戴远程监测纳入医保支付,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护士长杜丽群希望继续推进更多罕见病药品通过谈判准入降低价格,设立“罕见病诊疗费用包”。

从国家医保局以往对代表委员的回复中可以发现,医保定位于保基本,且基金有限,纳入任何病种或药物都是充分进行评估并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上述建议也将进过充分的论证才能决定是否能纳入。

与此同时,也有为医保“增收”的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提出了《加快医保基金保值增值》的提案。例如: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基金和尚未实现省级统筹层次的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基金实施“协议存款”,对“3年期零存整取”实行彻底改革,平均利率水平可达到3.0%左右,比目前至少可提高1.7个百分点;已实现省级统筹但基金规模较小的省份,可借鉴美国债券投资的模式,通过发行专项政府债券来购买医保结余资金,以实行保值增值;已实现省级统筹且基金规模较大的省份,可借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模式,由省级政府出面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也可借鉴职业年金的方式,由省级政府选择专业投资机构进行投资。无论哪类情况下的改革模式,尤其在疫情期间,地方均应留存6个月可支付的流动性,以确保医疗保障支付能力。

▶ 惠民保和长护险仍是关注热点

近两年来,惠民保迅速在全国铺开之后,受到保险公司、保险科技企业以及居民的广泛关注,但其可持续性也引起业内担忧。今年,代表委员根据惠民保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了建议和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建议加大惠民保政策支持力度。孙洁认为,需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盈亏平衡补贴机制、跨区域服务和结算机制、绩效评估机制等,确保惠民保项目的长期可持续经营;构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打通传统医疗机构、基本医保和商业保险机构之间的信息交互通道,推动医保与商保数据共享;推动中西部地区惠民保业务发展,鼓励保险机构探索跨地域融合发展路径,实现更大范围的风险分摊,提高风险管理和服务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提到,惠民保已有7年的经验积累,建议国家医保局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惠民保,有利于增强个人参保信心和提高参保率,还建议行业建立自律组织和制订行业标准。

长期护理险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而加快发展的险种,近几年正在加快试点。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张琳看来,目前长护险还存在各地参保对象不同、保障范围界限有待清晰、资金统筹、待遇支付标准亟待规范等难题。

张琳建议,健全覆盖全民的独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个人账户中一定比例的资金转变成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等方式,减轻医保基金压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鼓励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拓展筹资渠道,提升长护险服务能力;建立税收优惠型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与社会保险形成互补机制。

防疫领域

▶ 总结成绩、完善制度,推行统一健康码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动态清零”的原则既保证了疫情有效防控,又保证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从《政府工作报告》对疫情防控的安排来看,这一原则仍将持续。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建议坚持动态清零,在优化精准防控上下功夫。张伯礼建议,下一步要在优化精准防控的方案上多下功夫,更精准地划定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的范围,更严格地执行隔离时间,不能层层加码,尽量减小对其他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希望相关部门全面总结两年多来在疫情防控上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将有效的经验补充完善到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中。

在疫情常态化期间,公众早已习惯在各个公共场所亮出健康码,以表明健康状态。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提出了健康码的一些现实问题:健康码由各地自行开发,各地健康码的主管单位分属不同系统,部分地区还曾发生健康码数据库崩溃的事件;各地对健康码“变码”管理不一,甚至出现同一人员同一时间两地健康码颜色不同的情况。

对此,蔡卫平建议将健康码纳入全国统一管理,国家层面统一部署、统一规范、统一管理,集中收集各地疫情防控信息,打通数据孤岛;健康码对涉疫区域的显示要更加精准,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精准定位涉疫区域。对来自不同风险级别区域的流动人员进行标识并提醒,以便流入地及时监测来自中高风险区的流动人员,让健康码更有效;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不应显示14天内到达或途经的所有地区,健康码只需显示曾经到过的中高风险区的涉疫区域。

据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和国家药监局的公开资料显示,过去一年内,三个部门已针对2021年两会的建议和提案进行了落实和回复,总计发布620余条回复信息。其中,加强罕见病医疗保障、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等建议和提案从建言变为落地措施。今年两会的建议和提案,将对医疗健康相关部门的重大决策产生哪些关键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