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同一个银屑病病人,为什么医生的处方却不同?

2018年08月04日 8532人阅读

       我经常用这样的一个比喻来打比方,就是说我们在辨证的时候就像公安破案一样,我们要尽可能地收集更多的、更详细的客观证据,丝毫不能带主观色彩。在这里主观是不允许的,绝对不能说,你看这个医生看这个舌像是这个样子,那位医生看这个舌像又是另外一个样子,这是不对的。把脉应该也是大致跟这个差不多。所以呢脉诊的话个体差异也很大,而且主观色彩也比较大,但是我们尽可能地减少主观色彩。病人的神色形态、肤色、体质强弱,这些都是客观的,我们必须收集的很完整、很准确、很细致。如果不准确,后面的辨证就有误导。最后我们在分析、进行辨证得出一个证的时候,这里面有侧重点的不同,由于侧重点不同也导致后来的治疗也出现了侧重点的不同。

       那么这个过程呢就像战场上的指挥家,行军布阵,打仗一样,指挥家、军事家在收集敌我双方的信息,特别是敌人的军事情报的时候,是丝毫不能出差错,一切都是客观的,绝对不能主观地臆想、猜测,多少兵力、士兵的斗志力怎么样,士兵的各个方面的战术性格怎么样?带兵打仗的对方的将军他是什么样的性格?他喜欢什么样的战法?都要了如指掌,不能有丝毫差错。当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我们做出一个,军事家做出一个判断,最后我该怎么打,差别就太大了。比如说,像林彪他从来不打以少胜多的仗,他都是经过非常周密的计算以后,都是以多胜少。敌我双方的兵力、能源、粮草、各个装备全部计算的很精密,然后呢,打一个以多胜少。但是粟裕就打过很多以少胜多的仗,著名的中原七战七捷、还有孟良崮战役,打包围,把张灵普给包围起来,但是他们又被几十万国民党外围部队包围,像这样的几十万国民党部队把他们包围,他们能够迅速地打完,把孟良崮战役给解决就了以后,从这个布袋里面,口袋里面,包围的口袋里钻出去,像这样的仗可能只有粟裕能打得出来。他掐准了敌军他们之间啊、很难协同作战。蒋介石发号的命令呢,大家不愿意听。而张灵普呢急救的这些请求啊,他们不愿意听,导致他们军心不稳,最后被粟裕趁机又溜出去了。彭德怀又是另外一种打法。而如果是孟良崮战役的话,让林彪来打,林彪绝对不会这样打,他可能会用另外一种打法。那就问题就来了,为什么都能打赢、打赢这场战争?为什么两个军事家的打法不一样?这来解释为什么都是著名的老中医、疗效非常好的老中医治疗同一个病人,开的方不一样,是一个最好的解释。因为在最后对信息处理,如何去进行治疗的时候,加入了这个医生的主观色彩。这个主观色彩受制于医生既往的临床经验和他的学识、甚至包括他的性格特点。有些喜欢用轻描淡写的药、平和的药;有的喜欢大刀阔斧的药、狼虎之剂啊。有些喜欢用补中焦,什么病都从中焦调理;有些人喜欢通过其它的方法。这样的话导致很多医生啊,著名的医生治病方法各异,但疗效都很好。

      我之所以说这个,就在于我们讲辨证的时候,绝对不是说辨完了以后这个病只有一
个治疗方法,即使是那么严谨的数学--几何,最后它的解答都有好几个方法,同时能解答一个问题,道理是一样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