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的命名简史
2018年10月09日 786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在血管病变(Vascular Anomalies)的现代科学分类中,分为血管肿瘤与脉管畸形两大类,然而这类病变的命名在国内仍然很混乱。其实在分类发展史上,出现过好多种分类。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认识水平的科学化,分类越来越精细,命名也更加科学,许多过去使用的命名早已不再使用。在此,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分类发展史。 (1)描述性分类。在古代许多地区文明中,认为“胎记”来源于母系印记。描述性分类即源自这些地区。比如,在许多地区,古代人们认为是因为母亲在孕期进食了过多的与“胎记”外观很类似的食物,例如草莓、樱桃等,从而导致了“胎记”的发生。而在另外一些地区,人们认为原因是母亲在孕期对草莓、樱桃等水果的渴望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在孕期受到了青蛙、老鼠或屠宰的兔子等的惊吓而引发病变的发生。由此,基于这些常见食物的艳丽颜色而出现了描述性分类,并产生了“草莓状血管瘤”、“樱桃状血管瘤”等名词,被错误地沿用至今。 (2)病理解剖学分类。在1863年由细胞病理学之父Rudolf Virchow提出,故也被称为Virchow分类。Virchow分为单纯性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其学生Wegner相应地提出了淋巴管疾病的分类,分为单纯性淋巴血管瘤、海绵状淋巴血管瘤和囊样淋巴血管瘤。该分类的出现并未解决命名混乱的局面。相反,这些名词的出现更加剧了混乱。比如,人们常将“单纯性血管瘤”等同于“毛细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和“葡萄酒色斑”。“海绵状血管瘤”这一命名的使用也不严格,常用来指代位于皮下的婴儿血管瘤和静脉畸形。显然,该命名并不科学,婴儿血管瘤是典型的自限性血管良性肿瘤,而静脉畸形为先天性血管结构畸形,并不会自行消退。也就是说,在同一名词下,指代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疾病。另外,“蔓状血管瘤”实际上指的是动静脉畸形。 (3)生物学分类。1982年,Mulliken和Glowacki提出了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分类,该分类首次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角度进行分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们将这类病变分为两大类:肿瘤和畸形。前者指内皮细胞增生,后者则表现为正常的内皮细胞特点。自该分类出现以后,以前使用的描述性分类和病理解剖学分类(Virchow分类)逐渐废弃,不再使用。因此,“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草莓状血管瘤”等名词早已成为了历史,在现代不再使用。 在1982年生物学分类的基础上,1996年ISSVA分类和2014年ISSVA分类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完善,而成为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也是最科学的分类。参见前面的科普文章《 此“血管瘤”非彼“血管瘤”?》。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外科王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