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胃病与胃癌
2018年11月27日
352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1.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性改变。是常见病,多发病。在胃镜检查中,慢性胃炎占所有胃病的80%以上。最常见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和肉芽肿性胃炎少见。与胃癌关系密切的是"萎缩性胃炎"。顾名思义,萎缩性胃炎就是胃粘膜在炎症的作用下变得菲薄。其分为A、B两型,A型病变发生在胃体,壁细胞抗体阳性;B型病变主要位于胃窦,壁细胞抗体阴性。在我国,以B型多见。萎缩性胃炎有10年病史者,癌变率为6%。癌变的原因为:①此类胃炎病人常有胃酸低下或缺乏,有利于胃内细菌的繁殖,促进了胃内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合成,从而增加了胃内致癌物的浓度;②此类胃炎病人的胃排空时间延长,增加了胃粘膜与致癌物的接触时间。由慢性胃炎发展为胃癌,一般需10~15年。 2.溃疡病:或称消化性溃疡,是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总称。是一种全球性多发病,十二指肠溃疡癌变的报道甚少,而胃溃疡可以癌变已为公认,其癌变率为0.5%~10%,多数报道在5%左右。这是由于胃溃疡造成胃粘膜的破坏,机体力图将其修复,在反复破坏与修复的过程中,部分细胞就可能对这种无休止的增殖产生了不满情绪,因而不按原有轨道发展而癌变。因此,肿瘤科医生与内科医生对胃溃疡的治疗常有分歧,内科医生多强调药物治疗,而肿瘤科医生则可能有些性急。作为病人该怎样取舍呢?从预防胃癌的观点出发可认真考虑以下建议:①经X线钡餐检查诊断为胃溃疡时,一定要到有胃镜检查条件的医院进一步检查。②经胃镜检查(包括直视及咬取组织病理检查)诊为胃溃疡时,在没有大出血或反复大便潜血阳性、胃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时,应接受正规内科治疗(包括休息、饮食、药物治疗等)4~8周,无论症状改善如何应复查胃镜,如痊愈、好转或稳定,咬取活组织检查仍排除癌时,则宜进一步接受内科治疗。如在治疗4~8周后出现上述并发症,或治疗期间溃疡面扩大,胃镜复查咬取活组织病理检查表明?quot;重度非典型增生",则应考虑接受手术治疗。病人年龄超过45岁时,应"宁左勿右"。诊断胃溃疡癌变应注意与溃疡型胃癌相区别。因为胃溃疡癌变是在肯定的良性溃疡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而溃疡型胃癌一开始就为癌,是以溃疡状形态生长,两者的预后是有差异的。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科张强
由于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癌变,手术指征仅限于有出血、梗阻、穿孔等并发症的病人。
3.胃息肉:胃息肉是对隆起于胃腔内的病变的总称,分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等。炎性息肉的癌变率低,约1%;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随息肉体积增大而增加,为20%~40%。息肉状似葡萄、细蒂大头者癌变率低些,而状似倒扣的碗,即无蒂或蒂粗大者癌变率高。因此,一经确诊胃内有息肉,应及时接受胃镜检查,并摘除息肉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其性质,进行相应的治疗。
4.胃大部切除史:做过胃大部切除者,患癌的危险性增高。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胃癌,医生称之为残胃癌。胃切除术后时间越长,残胃癌发生率越高。残胃癌的发生,还与胃切除时行胃肠吻合的方式有关,即胃切除后胃与十二指肠接在一起者,残胃癌的发生率低些,胃和空肠接在一起者,则相对高些。为了防止残胃癌的发生,胃切除后应定期接受胃镜检查。发生残胃癌的原因为:①切除了幽门(幽门可以阻止十二指肠肠液返流到胃内)而致胆汁返流,胆汁中某些成分(胆酸脱脂酸卵磷脂、胰酶等)可溶解胃粘膜表面的脂蛋白层,从而使胃粘膜对致癌物的作用敏感;②切除了部分分泌胃酸的细胞,胃酸减少或缺乏;③切除了胃窦,使胃泌素(对胃粘膜有保护及营养作用)量减少,同时碱性肠液与酸性胃液中和,使本已偏低的胃酸更加低下,细菌得以生长与繁殖,从而促进亚硝胺等致癌物的形成。因此,已行胃大部切除的病人,应注意自己的饮食节律,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肠内灭菌药物及维生素C等。在临床确诊为胃良性病变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决定做胃大部切除术时,病人有权力向医生咨询手术方案,如果你对医生的解答不满意,建议你再征求一下其他医院的高明医生,为预防残胃癌的发生。最好是将胃与十二指肠直接缝合在一起(医生称为毕Ⅰ式吻合),也可行通常医生所说的胃肠Roux-Y吻合,尽量避免应用医生所说的单纯胃肠毕Ⅱ式吻合。
4.其他:胃巨皱襞症的癌变率在10%左右。恶性贫血伴发胃癌的机率是正常人的4倍。
因此,凡有上述慢性胃病史的病人,应提高对胃癌的警惕性:①应加强对胃癌防治的认识。②初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系统治疗,治疗后经必要的检查(如X线钡透、胃镜等),确诊治愈时方能停止治疗。③慢性胃病者,应按医生的要求定期到医院复查,尤其是40岁以上的病人,一般检查间隔不应超过1年。④在出现新的消化道症状时,不应盲目自认为胃病复发而自服药物治疗,应到医院检查确诊,尤其是该次症状与以往规律不同者,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