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发烧就得上医院?

2017年10月30日 9613人阅读

天气逐渐转凉,儿童的免疫能力较差,此时若不注意防寒保暖,很容易引起感冒发烧。而许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发烧就连忙带孩子上医院。那么是不是“只要发烧就得上医院”呢?

  

不少家长一看到孩子发烧就容易慌张,匆匆忙忙上医院,既不给孩子降温也不给孩子服药,生怕温度降下来了不利于医生诊断。实际上这种做法极为不妥。

  

医生建议,孩子发烧,如果体温已经超过38.5℃,尤其是家离医院较远或交通不方便的,应先给孩子吃退烧药(但既往有高热惊厥发作的孩子应更积极处理发热,防止惊厥发生),待体温下降后再送医院。

  

通常,体温不超过38.5℃的孩子可以物理降温为主,如解开衣服、包被,用温水给孩子擦身体等。孩子发热,身体水分散失增多,易脱水。因此,要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出汗过多时,最好喝盐水补充电解质。不但可防止孩子脱水,还有助于排尿、发汗,降低体温。发热期间要提供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家长处理小儿发烧容易陷入5个误区

  

发热即用抗生素  

许多家长一见孩子发烧,马上就使用抗生素,家长常认为发热即是炎症,需要使用抗生素,却不知许多发热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如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病毒引起,虽然后期可以合并细菌感染,但见发热即使用抗生素明显是一种错误的作法。

  

不愿接受血常规化验  

由于上述所讲的理由,病毒感染不必要常规使用抗生素,因此就诊时应该检查一下血常规,如果白细胞数不高,可暂时不用消炎药。现今许多家长不愿化验血常规,原因各异,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受疼,有的怕多花钱,更有甚者认为只要发热血象肯定升高。前两种姑且可算是理由,但后者却实属无知错误。因为没有血象的结果,许多医院的大夫经常是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同用。为了不让孩子饱受抗生素的副作用,多花冤枉钱,家长应该做出明智的选择。

  

积极主动要求静脉输液  

临床上确实有许多发热疾病如肺炎、川崎病、传染性疾病等需要积极的进行治疗,可考虑静脉输液,但仍然有许多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轻度支气管炎、幼儿急疹等有其自然病程,即“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疾病痊愈需要过程,因此只要积极退热、避免发生惊厥、心肌炎等并发症,预后一般较好,过多的输液只会留给孩子更多的后遗症。如6个月至1岁左右发生的幼儿急疹,发热3~4天后,热退后全身出现皮疹而痊愈,在发热的3~4天的过多的过多用药既不能缩短病程,反而会延迟出疹,延长病程。

  

退烧后马上停药  

孩子体温正常后不等于疾病治愈,它只是预示疾病有所好转,而造成感染的病毒或细菌此时不一定被彻底控制。所以用药需要一定的疗程,才能彻底消灭体内的细菌、病毒而完全治愈,否则疾病有可能“死灰复燃”,所以退热后不要立刻停药,尽可能按疗程服用药物。中医中药可以说在这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一方面可以通过调理脾胃,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激发食欲,促进营养的吸收,使机体各器官的功能很快得以恢复,并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清除体内的余邪,使病情完全治愈。

  

恢复期进食油腻食物  

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多数会影响脾胃功能,会出现食欲不振,家长不必过于焦急和忧虑,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烧退了以后,小儿消化吸收功能可逐渐恢复,但不可能一下子恢复到正常水平。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发热时吃饭较少,病后应尽快补充。其实这时,小儿形气未充,各个脏腑机能尚不健全,消化能力较弱,过分的补充不但不会吸收,还会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个别患儿因为体内邪热未清,又进食油炸甜腻食物助湿生热,造成病情反复,中医称“食复”。临床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病情本来已经好转,发热已经好转,由于进食过多油腻食品,发热再次出现。

  

因此,退烧后的饮食最好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蛋羹、面条等,不要让孩子吃高脂肪的食物,如炸鸡、炸薯条、奶油蛋糕、排骨等,以免影响身体恢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