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人可以活得更好

2020年08月27日 646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心脏病”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很多种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目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冠心病和心律失常(早搏和心动过速),也是最可能引起患者恐慌的疾病,但又是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自身努力改变预后的疾病。我是一名心内科医生,每天都能见到很多这样的患者,不同的患者对于疾病的态度很不一样,有的不以为然,有的非常焦虑,有的遵嘱治疗,所以,这些患者的预后就很不一样,这里说的预后包括了疾病是否恶化、是否好转、是否死亡以及日常生活质量是否受到影响。我经常和患者说的话是,“只要有信心,坚持治疗,心脏病人可以活得很好”。患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在乎或太在乎,套用主席的一句话:“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很适用于我们和疾病的斗争。下面我用一些典型例子和解析,把如何和心脏疾病斗争的方法告诉读者朋友。这些窍门不仅仅是针对已经患病的读者朋友,对于没有患病的读者朋友也很适用,希望对读者朋友们有帮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丁荣晶

一、典型病例

1987年,国内著名的心内科专家胡大一教授收到一封山西教师的来信,信中讲述了他20年的疾病。

20年前他36岁,曾是沙家店一所中学的校长。1967年他因坚持学生应上课学文化,和一些领导发生口角,心情郁闷,不想上班,去校医务室开假条,做了份心电图,发现有室性早搏,但毫无自觉症状。医务室根据当时权威的心电图书,发出报告:不正常心电图,室性早搏。

因大夫告诉他早搏可能猝死,室性早搏的原因可能是心肌炎,患者到西安的大医院检查,没有查找到心肌炎的任何证据,医生给患者诊断为“心肌炎后遗症”(心肌炎恢复后,心肌上留下块疤痕)。从此患者再没上过班,再没上过 ,到处寻医问药,反复住院、打静脉点滴,5年后卧床不起。直到1987年7月,患者的儿子看到胡大一教授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室性早搏不等同心脏病》。胡教授在文章中强调: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预后良性,不能仅据此诊断心肌炎,“心肌炎后遗症”更是既无明确定义,也无诊断标准的“莫须有”帽子。患者的儿子把文章推荐给父亲。

患者后来在给胡教授的信上说,他看到这篇科普文章前已卧床15年,觉得活着没任何意义,自杀缺乏勇气。读过这篇文章感到自己像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即将被吞没时,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条木板,但仍不确信这是否真是救命稻草,可以使他化险为夷。

胡教授看了信中寄来的多年检查资料,除心电图上显示室性早搏外,一切正常。胡教授回信告诉他,他没有器质性心脏病,20年的时间就是预后良性的最好证据,给他做了详细的解释,鼓励他解除顾虑,逐渐恢复日常活动。

2个月后,他回信讲,接信后顾虑全消,精神振奋,逐渐恢复行走,病情大有好转。半年后来信,讲他已完全恢复体力,能给家里挑水了。

二、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上述病例不是特例,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发生,例如,因为早搏,20几岁、40几岁的年青人长期病休在家,不敢外出;因为早搏,父母不敢让孩子上学,不敢让孩子正常活动;因为心房颤动,患者胸闷憋气、不敢睡觉、担心猝死;因为心电图的轻度异常和胸闷症状,患者反复做检查,反复到医院急诊室,不敢上班,不敢活动;因为体内冠状动脉血管放了支架、或心脏安装起搏器,担心支架刺破血管,担心支架脱落,担心起搏器失灵,总有胸闷、胸痛、心慌症状,不敢正常活动。从发病机制上讲,“早搏”也好、“心电图轻度异常”也好,都不可能使患者失去日常活动能力,甚至卧床不起,但不可能的事情确实发生在患者身上。很多医生也解释不清楚这种症状,正因为解释不清楚,患者就更紧张。胡大一教授因为看到太多这样的患者,开始思考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发现病因不在心脏,而是因为一系列外在原因导致患者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提出了“关注心脏病患者精神心理问题”的呼吁。我从2007年师从胡大一老师后开始诊断和治疗这样的患者,通过经常和患者们深入交谈,开始了解胡老师提出关注患者心理问题的想法,理解患者们出现这种奇怪病症的原因。心脏之于身体,如同发动机之于汽车。所以一旦被诊断为心脏病,很多人有很大的精神负担,40-50%左右的患者存在焦虑,20-40%的患者存在抑郁,导致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不敢正常生活,不敢过性生活,青壮年劳动力提前退休等。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对疾病不了解,觉得心脏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随时有死亡的风险,所以因担惊受怕而焦虑;或者道听途说,或者阅读了大量医学资料,却因为不能完全理解医学专业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而受到误导,引起过度紧张;或者医生把问题复杂化,对病情和治疗不做介绍,或病情介绍过于强调不良后果,造成患者过度紧张;或者长期患病给患者心理造成的伤害,或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期待过高导致出现极大的失望;家属的紧张情绪对患者也产生不良影响,造成患者心理压力和紧张;以及由于意外事件造成患者心理打击,导致心血管疾病。这些情况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或抑郁情绪,表现为类似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尤其本身已经有心脏病的患者,症状搅和在一起,容易误诊,因治疗不对路,患者症状不缓解反复就诊,造成恶性循环。

另外,还有那些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由于身体状况的恶化和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产生不适感是很难避免的。即使出院以后,当重新面对生活的时候,他们常常感觉迷茫和焦虑,往往需要鼓励和帮助。

三、危险程度评估

我们医生在给患者做出诊断和治疗计划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对患者病症进行危险分层,估计患者的疾病未来危险程度的大小。当然,这和算命不一样,医生并不能预测患者会生存多少年,而是科学算命,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多少,大概估测未来10年发生心脏事件或死亡的可能性有多大。作为普通人,虽然不能每个人都成为医生,但根据自己身上存在的危险因素水平,还是能大概了解自己未来发生心脏意外的可能性有多大,从而可以早期预防和治疗,避免心脏事件的发生。那么怎么预测呢,首先,存在下述情况的人群明确是心脏事件的高危患者: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上下肢动脉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压≥ 180/110 mmHg;总胆固醇水平≥ 8 mmol/l(~320 mg/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6 mmol/l(~240 mg/dl);1型或2型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疾病患者(男<55< span="">岁,女<65< span="">岁)的直系亲属。其次,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了一个简易危险评估量表,读者可根据自己存在的危险因素计算自己未来10年发生心脏事件的危险程度(见图1)。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吸烟,没有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不肥胖,生活方式健康,我们未来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会降低80%。

四、心脏病人生活质量评估

很多患者都会错误的认为,一旦得了心脏病,幸福生活就离自己很远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患病后,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不是我们的生活。作为医生,我常发现,生活质量和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一致。有的患者疾病很严重,但他总能把自己的生活过的有声有色,有幸福的家庭,有很多朋友,每次看到他,都觉得他的幸福溢于言表,他感激家庭的照护,感谢朋友的关心,感激医生的治疗,感谢上天对他的眷顾,信任医生并积极配合治疗,这些都是一些正性能量,使他的生活质量很高。但有的患者,虽没有严重的疾病,比如前述的患者,还有一些放了支架、安装起搏器的患者,因为未来无法预期的不良事件,就常年请假、提前退休甚至常年卧床不起。有的患者自怨自哀,弄得家里痛苦,朋友疏离,没有正常的生活,想想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质量。我常想的一句话是,作为医生,不仅仅是把患者从死神中抢夺回来,更重要的是指导患者如何更好的生活。如果说我们把一位心脏病患者救回来,患者的大脑功能和心功能非常好,本来可以正常活动,却常年卧床不起,不能随意的做一些最起码的日常活动,比如自己吃饭、洗脸、上厕所、散步,和家人、朋友聊天,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目前生活质量评估日益受到医生的重视,看看自己或他人的生活质量是否好,完全可以自己评估,最基本的一些条件是:是否感觉快乐,对疾病是否有信心,是否有生活目标,是否可以自己吃饭、洗脸、上厕所,是否可以进行日常活动,是否能够恢复正常工作,是否能与朋友正常交往,是否有正常家庭生活等。如果上述几个问题全部回答“是”,就说明生活质量很好。有很多量表也可以评估生活质量,比如:SF-36,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ZUNG氏焦虑抑郁量表等。这些量表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查到相应的表格,感兴趣的心脏病患者可以上网搜索,自己测试一下。

五、评估后,应该这样做

1. 首先坚信心脏病可防可控

读者朋友应该已经发现,近年来医生和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大力宣传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性,这是因为,预防对心血管疾病确实非常有效。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起冠心病病死率持续升高,1968年冠心病病死率高达336.5人/10万;此后政府重视预防,主抓控制胆固醇、降压和戒烟;到2000年冠心病病死率下降了50%,其中危险因素控制的贡献率最大,全人群胆固醇水平下降0.34mmol/L收缩压下降5.1mm Hg(1mmHg=0.133kPa),吸烟量下降11.7%,对病死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24%、20%和12%。冠状动脉支架和搭桥的贡献率仅为5%。西欧各国近30年来因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冠心病病死率平均下降了20%~40%。2004年公布了一项全球研究INTERHEART研究,在52个国家(包括中国)262个中心的15152例患者和14 820例对照中进行的调查表明,全世界各个地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罹患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大多由血脂异常、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腹型肥胖、心理社会压力、摄人水果蔬菜少、规律的体力活动少所致,这8种危险因素分别可解释男性和女性心肌梗死原因的90%和94%。同时也发现,只要把上述8种危险因素控制好,80%的心肌梗死可以预防,也就是说:10个心肌梗死,9个可预测。6个心肌梗死,5个能预防。

2.终生用药

大约70%的冠心病死亡和50%的心肌梗死发生于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已确诊冠心病患者发生或再发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机会要比无冠心病病史者高4~7倍。斑块稳定性是影响冠心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而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吸烟、心率加快、精神应激等因素均可导致斑块不稳定。大量研究证据显示,通过长期坚持有效的二级预防,综合控制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吸烟,可促使易损斑块稳定,显著降低再次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发生,提高冠心病患者总体生存率,减少血运重建需要。血管病变一旦发生,如果不长期用药物控制,斑块将不断进展,并且稳定性下降,导致临床心脏事件容易发生。国内外冠心病指南一致强调,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是充分使用有循证证据的二级预防药物,并长期坚持。有充分循证证据的二级预防用药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根据病情有选择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须坚持服用。有冠心病的读者请自检自己是否在坚持服用上述药物。

3. 药量需个体化调整

上述四种二级预防药物,每个冠心病患者都应该使用,但并不是每个患者都千篇一律服用相同的药物剂量,尤其是他汀类药物的降胆固醇作用、β受体阻滞剂对心率的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血压的作用,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一样,。用药不是最终目的,用药后要达到我们设定的控制目标才是目的,如冠心病患者血压需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需要控制在至少在2.6mmol/l以下,由于药物的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每个患者各不相同,这就需要个体化调整药物剂量。

另一方面,每种药物都有很多产品,不同的药物价格有很大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使用合适的药物,并不是最贵的药物就最好,同一类药物价格可能相差很大,而作用基本相同。有的患者可能认为,使用贵的药物,使用1天等于5天,可以吃一周停两周,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最重要的是长期坚持使用有效的药物。

4. 保健品不能取代药物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保健产品,比如卵磷脂、深海鱼油、葡萄籽、维生素C、纤维素、大蒜素、纳豆、天曲等。很多患者都问,能不能服用这些保健品。我的回答是,这些都是保健品,不能当作药物,在按时服药的前提下,如果有钱,可以服用,但需要注意这些保健品的副作用。当然,也可以不服用。事实上,我们医生认为,坚持服用有明确证据的预防药物,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需要花钱服用保健品。

5. 改变生活方式

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膳食不平衡(饮食缺少蔬菜水果、肉类和油脂量过高、食盐摄入过多、大量饮酒)、缺乏运动、吸烟和精神紧张。这些不健康生活方式不仅是超重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还可以直接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炎症和氧化应激加强、促进血栓形成等。因此,健康生活方式是心脏病预防的基石。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合理膳食要求:每天摄入蔬菜300~500g,水果200~400g,谷类250~400g,胆固醇<300mg/日(一个鸡蛋黄),食用油<25g< font="">,每日饮水量至少1200ml;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食盐控制在5g以内(阶段控盐目标为:以现水平基础,减盐30%);增加钾盐摄入,每天钾盐≥4.7                 g(含钾多的食物有坚果、豆类、瘦肉及桃、香蕉、苹果、西瓜、橘子等水果以及海带、木耳、蘑菇、紫菜等)。适当运动要求至少每周5天、每天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说到运动,很多患者有误区,认为只要运动就可以了。殊不知,运动也分有效和无效之说。如果说,每天我们都在运动,但运动量很小,长期没有变化,这种运动就是无效运动,对身体健康和心脏健康没有太大好处。而逐渐增加运动量,达到一定强度,激活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才是有效运动。什么是一定强度的运动量,一般指运动到略有气短微汗的运动强度,更精确地运动量需要专业的心脏康复医生制定运动处方,可以获得最大的获益和最低的风险。戒烟限酒要求:彻底戒烟,并远离烟草环境,避免二手烟危害,严格控制酒精摄入。建议成年男性饮用酒精量≤25g/d(相当于啤酒750ml,或葡萄酒250ml,或高度白酒50g,或38度白酒75g)。成年女性饮用酒精量不超过≤15g/d(相当于啤酒450ml,或葡萄酒150ml,或38度白酒50g)。心态平衡最难,给读者16个字“淡泊名利、广交朋友、多做实事、善待自己”。

6. 病人应该知道的紧急处理措施

很多人都知道冠心病很可怕,发病突然、无法预测,让人感觉防不胜防,知名演员高秀敏、古月、马季、侯耀文等都是因突发心脏病而去世。冠心病是个统称,是指因供应心肌血液和营养的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狭窄或者闭塞,它有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都可能因治疗不及时而发生突然死亡。但如果我们懂得一些急救方法,至少80%的患者能够避免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自救4步曲,事关生死

无论是心绞痛还是心肌梗死,发病时最常见的症状是胸痛、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出汗,胸痛有时伴左上肢痛或牙痛、咽痛、胃痛,这种疼痛或胸闷常常难以忍受,让人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活儿躺下休息。心绞痛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5分钟,如果胸痛或胸闷症状超过15分钟且伴有出汗,就要想到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呢?下面的4个步骤,如果你都做对了,就能逃过一劫。

NO1、镇定,停止一切活动

千万别紧张,原地休息,坐着躺着都可以,可以试着喝点温水来缓解紧张情绪,不要企图通过活动来缓解疼痛,精神紧张和活动都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加重心肌缺血。

NO2、尽快含服硝酸甘油

如果身边有硝酸甘油,马上含1片在舌头下面,当感觉到舌尖发麻的时候,药物就起效了,一般起效时间在1-3分钟内。如果含服5分钟时仍有胸痛症状,可以再舌下含硝酸甘油1片。硝酸甘油有扩张血管、缓解心肌缺血的作用。一般来说,硝酸甘油能缓解心绞痛,但是不能缓解心肌梗死引起的胸痛,如果含2片硝酸甘油5分钟还不缓解症状,就不要再等了,尽快叫救护车到医院急诊看病;如果身边有阿司匹林,嚼碎了,服100~300毫克,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如果身边没有硝酸甘油,有速效救心丸的话,也可以舌下含服6-10粒做为急救用药。

NO3、拨打急救电话

不论是在家还是在外面,让家人或周围朋友打电话,联系120或999急救中心。这里要强调一下,一定要呼叫急救电话,让救护车送你到医院。如果你自己去找医生,不论是自己开车还是叫出租车,都很危险,一个危险是因为上楼、下楼和走路,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心肌缺血。再一个危险就是发生心肌缺血时非常容易发生室颤,如果有急救医生在身边,及时抢救,90%的猝死就可以避免。曾经有一个患者晚上在家里出现胸闷、胸骨和后背疼痛伴出汗,因为离医院近,他嫌叫救护车麻烦,也怕影响邻居休息,不让家人叫救护车,也不让家人背他下楼,从4楼走下1楼,再走着到医院,还没到医院就猝死在路上。

NO4、胸痛时挂急诊

有胸痛时到医院看病一定要挂急诊科,而不要挂普通心内科,因为医院急诊室内通常备有很多常用设备,如心电图、抽血化验仪器、心电监护仪器等,一站式服务,不需要你到处做检查,从而避免在做检查的路上发生猝死。曾经有过这样的例子,患者因为胸痛到普通门诊就诊,虽然医生立即给开了心电图检查单,但因为中间需要交费、走到心电图室的过程,结果患者猝死在到心电图室的路上。

心脏病猝死,急救时间只有5分钟

接下来介绍一下“心脏猝死”的急救。去年我们在社区举办了几场心脏急救方法的讲座,主要是给社区居民培训如何进行心脏猝死时的心肺复苏抢救。6个月后我们再次进行了调查,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和没有接受过培训的家庭比较,家里人发生心脏猝死抢救成功的机率增加了3倍多。欧美国家几乎是男女老少都要学会心肺复苏技术。而国人在这方面的意识还远远不够。一说起抢救,好像就是医生的事。医生治病救人是责任和义务,但是,很多时候,心脏猝死常常发生在家里、路上等公共场合,患者常常没有机会赶到医院。1分钟内的急救,99%都活了下来,5分钟以内的心肺复苏可具有90%以上的成活率。如果每延迟一分钟抢救时间,则最终的抢救成功率就会下降10%。在没有专业人员到达之前,家属、社区居民、目击者都是挽救生命最好的“医生”。

心肺复苏术三步骤:

心肺复苏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双手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自主搏动的急救技术。其英文简称CPR。正规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让患者平躺地面,头部偏向一侧,四肢不能扭曲;施救者跪在患者一侧肩与腰之间;

2、施救者将两手重叠,两臂伸直,靠自身前倾的重力按压患者胸部中间(一般在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5cm以上,频率为100次/分钟,按压与松弛时间基本一致,放松时手不要离开胸壁;

3、抬高患者下颌,打开气道,捏住患者鼻子,进行人工呼吸,频率为每按压30次,加入2次人工呼吸。

怎样判断心肺复苏术是否有效果?可触摸被救者的大动脉,大动脉位于喉结旁2-3CM处,只要摸到一点脉动,就是心跳开始的证据,另外,再观察呼吸是否恢复,手足温度是否有回升。

简版的心肺复苏术,每个人都能学会

很多人会想,这心肺复苏太专业了,我们没有学过医,别做错了反而帮倒忙。过去心肺复苏有好几步,非常繁琐,普通人确实很难掌握,但现在,心肺复苏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简化:碰到昏倒在地的患者,快速按压胸部中间就好,频率是每分钟100次。多项研究显示,在CPR过程中单纯实施心脏按压,不需人工呼吸,与常规CPR急救相比,效果相差无几。

心脏病发作有预警信号,别放过!

心脏病中最严重、最危险的就是急性心肌梗死。但心肌梗死并不同于肿瘤,而是一种可治性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救治可显著提高生存率。可在临床上,总是能见到一些患者因发现晚、就诊晚错失了抢救治疗时机,原因有二:一是患者和家人缺乏相关医学知识,不知道胸闷、胸痛是心肌梗死的症状;二是心肌梗死时疼痛的位置有时不典型,并不总是在心前区,而是表现为牙痛、嗓子痛、胃痛、头痛等。临床上常碰到,把心肌梗死引起的牙痛当成牙病来治,把心肌梗死引起的胃痛当成胃病来治,把心肌梗死引起的嗓子痛当成咽喉炎来治,结果不但不缓解,逐渐加重,才想起看心内科,做心电图才发现是心肌梗死。

怎么鉴别胸痛、牙痛、胃痛或者嗓子痛是心肌梗死,还是有牙病、胃病等其他病呢,其实是有些规律可循:

突然发作:不论疼痛出现在哪个部位,如果是突发又比较剧烈,伴有胸闷或心前区不适,伴出汗,都要想到是否与心脏有关,尤其持续时间长于20分钟的疼痛。

反复发作、活动时加重:对一天之内在前胸固定部位反复发生的疼痛,或反复发作牙痛、胃痛,伴胸闷、出汗、头晕恶心等,每次发作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活动可加重或诱发疼痛,休息可减轻,这种情况应重视,很可能是心绞痛发作,预示着要发生心肌梗死。这种情况下不要存侥幸心理,在家等着疼痛自然缓解,应立即含服硝酸甘油1片,打急救中心电话,让救护车送到医院的急诊科看病。

六、家人应该怎么办

家里有了心脏病人,家人都跟着紧张。但是,家人对于心脏病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不能不紧张,也不能过于紧张。已经有研究发现,家人对患者病情太过紧张容易加重患者的紧张情绪,导致患者的疾病恢复过程明显延长。这就需要家人也要参加患者教育课程,读科普读物,与医生交流,了解患者病情,了解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疾病的治疗方法,了解急救方法,让患者感觉他不是一个人与疾病斗争,而是一家人都在关心支持他,这对疾病的恢复非常重要。比,心脏病人需要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需要清淡饮食,需要戒烟,需要坚持服用二级预防药物。这都需要来自患者家庭的支持,例如负责烹饪食物的家人了解了饮食的重要性,通过调整烹饪技巧和食谱帮助患者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家人了解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技巧,就可以帮助监督鼓励患者戒烟并维持戒烟;家人了解运动处方和方法,就可以督促患者运动;家人了解用药知识,就可以提醒患者坚持服药;了解急救知识,就可以患者发生心脏事件时提早识别用药,为进一步抢救争取时间。有家人的提醒,并且在行动上支持鼓励,让心脏病人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可明显改善心脏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坚持治疗疾病的信心,尤其是生活方式改变非常明显。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视频,建议使用火狐或者谷歌浏览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