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糖原贮积病Ⅴ型
2018年01月01日 1030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症状
临床表现 :GSDV型是比较常见的非溶酶体性GSD,发病 率约为1/100 000。国内仅有个别病例报道。在发 病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上存在异质性。
1.一般在15岁之前发病,隐袭起病,慢性病程,男性多于女性。
2.绝大多数患者的主要症状是运动不耐受和 易疲劳,运动诱发性肌痛、强直、痉挛、肿胀僵硬感, 常出现在四肢近端,伴有心率加快和气短。剧烈运 动或持续中、高强度运动易诱发症状,如:举重物、连 续俯卧撑、爬楼梯、搬运重物等,个别患者咀嚼或刷 牙等也可诱发运动肌肉的疲劳、疼痛。休息可使症 状缓解,疼痛也可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
3.再振作现象(second wind phenomenon),又称 继减现象,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表现为患者在开始 运动的10~15 min内出现运动肌肉渐进性疲劳感、 无力、肌痛、肌强直,伴心慌,但在经过短暂停顿或减 慢运动后,症状突然消失,且运动能力和耐力明显 改善。
4.部分患者逐渐出现持续性肌无力,以四肢近 端为主,多数程度较轻,部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 降。少数晚发患者存在明显的肌肉萎缩,以肩带肌、 骨盆肌和躯干肌为主,可有非对称的翼状肩胛或面 肩肱分布的肌萎缩。少数患者肌肉肥大,包括三角 肌、肱二头肌、腓肠肌、大腿肌群。少数患者可伴有 吞咽困难、眼睑下垂,个别累及呼吸肌。
5.半数以上的患者有过肌球蛋白尿或横纹肌 溶解发作,部分发作导致了急性肾功能衰竭。多以 剧烈运动为诱因。
6.少见类型:有的患者仅表现为单纯肌酸激酶 水平增高或轻度易疲劳;个别研究报道称,在应用降 脂药引发肌酸激酶升高伴或不伴有肌肉症状的患者 中,可筛查出GSDV型;个别伴有肥厚型心肌病;个 别严重的病例可在婴儿期出现全身无力、呼吸衰竭 或精神运动发育迟滞,预后差。
病因
由 于位于染色体11q13上的肌磷酸化酶基因(human myophosphorylase gene,PYGM)发生突变,导致肌磷 酸化酶的活性明显减低或缺失,使糖原支链的Ot一1, 4葡萄糖苷键不能被水解生成葡萄糖一1磷酸,影响 糖原分解和ATP的产生,糖原在肌纤维内大量堆 积,细胞膜的兴奋性和肌肉收缩或放松功能出现 异常。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90%以上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呈轻一中度升 高,可有一定波动性,运动有时可导致肌酸激酶急剧 升高和肌球蛋白尿。
2.前臂缺血运动试验是最经典的筛查GSD的 试验,但可能诱发患者肌肉疼痛和痉挛,甚至可诱发 肌红蛋白尿和骨筋膜室综合征,故不推荐使用。改 良前臂非缺血运动试验研究发现‘50I:不采用袖带充 气加压,其他步骤与前臂缺血运动试验相同,结果显 示运动后血乳酸和血氨的变化与前臂缺血运动试验 相似,对疾病评估具有同样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GSD V型患者运动后血乳酸无明显升高,一般认为 运动后4~5 min内血乳酸水平不升高或升高幅度 小于基线的1.5倍,而血氨明显升高为异常。另外, 采用50%的最大握力、以0.5 Hz的节律抓握握力器 2 min;或以30%的最大握力抓握握力器,保持2 min,也可以得到相近的结果。
3.再振作现象(继减现象)试验:12分钟行走 试验(12 minute walk test):在跑步机上或在长走廊 内,患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连续行走12 min,期间监 测心率并记录症状。GSD V型患者在初始阶段,随 着行走时间的延长,心率加快和肌肉疲劳、肌痛等症 状逐渐加重,但5~10 rain后心率恢复、症状改善。 15分钟单车骑行试验:患者以中等运动强度(运动 时心率提高达到预计最大心率的60%一70%,预计 最大心率=220一年龄)连续单车骑行15 min,具有 同样的评估意义b1。
4.肌电图:发作间期肌电图表现可正常,约 50%的患者可见轻度的肌源性损害,可伴有纤颤电 位和CRDs。
5.肌肉活检:肌纤维浆膜下多发空泡样改变, PAS染色阳性,可被淀粉酶消化,提示糖原颗粒聚 集。在标本制备工程中,糖原颗粒可脱失,导致空泡 区PAS阴性;有些轻型病例可无空泡样改变。采用 树脂包埋标本的半薄切片进行PAS染色可避免糖 原脱失,更好地显示糖原聚集。其他病理改变包括 散在单个肌纤维坏死伴吞噬现象,在横纹肌溶解发 作后更加明显。磷酸化酶的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患者 肌纤维不着色,但肌间血管平滑肌着色,提示骨骼肌 纤维内肌磷酸化酶活性明显减低∞2I。注意磷酸化 酶染色时需要将患者肌肉切片与对照标本切片置于 同一玻片上进行染色,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另 外,由于肌纤维再生活跃时肌磷酸化酶组织化学染 色也可能呈阳性反应,易导致误诊,因此,应避免在 横纹肌溶解或肌球蛋白尿发作后短期内进行此项检 查。电镜下观察可见糖原颗粒明显增多,肌浆膜下、 肌原纤维间斑片聚集呈“糖原湖”。
6.生化检测:大多数患者肌肉中肌磷酸化酶活 性缺失,少数患者肌磷酸化酶活性少量残存。有些 PYGM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者的肌磷酸化酶活性减 低,但临床上无异常表现。有研究报道,采用外周血 白细胞经过PYGM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计数 PYGM阳性T细胞数,发现患者与健康人之间差异明显" 7.PYGM基因检测:PYGM基因由2 523个碱基 对组成,包含20个内含子和12个外显子。已有近 百种致病性基因突变被发现,包括纯合突变或复合 杂合突变,尚未发现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的相 关性
诊断
诊断依据
1.临床特点:运动诱发的肌肉无力、疼痛、痉 挛,伴再振作现象,多数患者有过横纹肌溶解发作, 且多与剧烈运动相关,部分患者伴不同程度的持续 性肌无力。
2.血清肌酸激酶升高,可有波动性。
3.前臂运动试验:运动后血乳酸无升高或升高 幅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
4.再振作现象(继减现象)试验:12分钟行走 和15分钟单车骑行试验提示存在再振作现象。
5.肌电图:肌源性损害,常伴有纤颤电位和 CRDs。
6.肌肉活检:肌纤维浆膜下空泡,PAS染色呈 深着色,且可被淀粉酶消化,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肌磷 酸化酶活性缺失或明显降低。
7.PYGM基因检测:发现致病性基因突变。
鉴别诊断
1.GSD VII型:又称肌磷酸果糖激酶缺乏症 (muscle phosphofructokinase deficiency)或Tarui病 (Tarui disease),临床表现与GSD V型十分相似,主 要区别在于,GSD VII型常伴有溶血性贫血;进食高 碳水化合物食物后运动相关的疲劳症状加重;无运动中再振作现象;肌肉活检组织化学染色或肌肉组 织生化检测显示磷酸果糖激酶活性明显减低;PFKM 基因突变。还有多种类型的GSD患者的临床表现 与GSD V型十分相似,鉴别主要依据相关酶活性测 定和基因检测。
2.部分类型的脂肪代谢异常性肌病和线粒体 肌病在临床上也表现运动不耐受,易发生横纹肌溶 解,但无明显再振作现象,运动后血乳酸水平升高, 肌肉活检有助于鉴别,酶活性测定和相关基因检测 可以帮助鉴别诊断
3.其他:还需要和骨骼肌离子通道病、重症肌 无力、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内分泌肌病、其 他病因的横纹肌溶解症相鉴别。
治疗
1.尚无针对基因和酶替代的治疗。
2.目前有一些病例治疗疗效观察和少量安慰 剂对照研究报道,但治疗研究纳入的患者数量很少, 疗效评价存在一定局限性,包括:低剂量一水肌酸 (60 mg·kg~·d‘1)可以增加患者的运动耐受性, 但是大剂量(150 mg·kg~·d一)会加重肌痛症状; 运动前口服含75 g蔗糖的液体,可提高患者的运动 耐力,减少运动中的心率增快,尤其在运动前5 min 进食效果更为明显;El常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可提高 患者的运动能力;个别报道称维生素B。补充治疗可 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个别病例观察发现患者高蛋白 饮食后运动耐力显著改善。
3.规律的低一中强度的运动练习对GSD V型患 者是安全的,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在中 高强度运动之前,进行5~15 min的热身运动,可促 进代谢的转换,减轻或避免患者运动初期的不耐受 症状。
4.避免横纹肌溶解的诱因,包括剧烈运动或连 续重复性运动,慎用他汀类药物。个别报道称在 GSDV型家系中有恶性高热的病史,患者骨骼肌离 体三氟溴氯乙烷收缩试验阳性,提示该疾病可能具 有恶性高热易患性
预后
本病尚无针对基因和酶替代的治疗。早期明确诊断,积极治疗预后良好。个 别严重的病例可在婴儿期出现全身无力、呼吸衰竭 或精神运动发育迟滞,预后差。 在 GSDV型家系中有恶性高热的病史,患者骨骼肌离 体三氟溴氯乙烷收缩试验阳性,提示该疾病可能具 有恶性高热易患性”
预防
本病主要由 于位于染色体11q13上的肌磷酸化酶基因(human myophosphorylase gene,PYGM)发生突变。避免近亲结婚,孕前体检,孕期定期孕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曾海 主任医师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 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