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致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上升

2018年11月05日 749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近二十余年来、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大肠癌发病率都有增加的倾向。多数研究认为,大肠癌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与高脂肪饮食和运动不足等生活方式的改变相关。

大肠癌在我国为第4~6位常见的肿瘤。国内大肠癌的发病年龄在45岁左右,较美要提前15年。我国青年癌症患者中大肠癌占23。7%。大肠癌的发病与饮食因素有重要的关系,高脂肪低纤维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高脂肪饮食者大便中厌氧菌增多,食物中纤维素缺乏,大便量减少,则肠中致癌物浓度上升导致癌发生。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王志刚

早期癌多无任何症状,有症状时大多已发展为中晚期,故只能通过定期筛查才能发现。部分早期大肠癌在肠镜下就可以切除,无需剖腹,手术后五年治愈率可达90%以上。而目前,造成我国大肠癌高发病率和低存活率的原因正是早期癌发现太少。所以,对无症状人群的普查是提高早期大肠癌检出率和治愈率的主要途径。

日本、德国、美国均已立法,规定50岁以上的公民每年接受一次大肠癌普查;在众多种癌症中,大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已在9大恶性肿瘤中排位第三;目前在我国,去医院就诊的大肠癌患者仍以中、晚期居多,手术后5年生存率不及60%。
    大肠癌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变细、黏液便或脓血便、便血、贫血、腹部包块、指检直肠包块、腹胀和肠梗阻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尽早就医,进行大肠癌相关检查。但是,许多情况下大肠肿瘤已经发生而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因而普查显得特别重要。由于相当一部分大肠癌来自大肠腺瘤性息肉,普查发现息肉后肠镜下摘除能显著减少大肠癌的发生。以下疾病状态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或高危因素,容易发生大肠癌,要特别重视大肠检查:
    1) 大肠息肉
    2) 家族遗传性息肉和息肉病

3)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病程越长,癌变的几率越大。
    4) 胆囊切除术后。
    5) 有大肠癌家族史者,主张应至少在先发者发病年龄早10岁进行大肠镜检查。
    鉴于我国大肠癌发病年龄较欧美国家明显提前,故普查主张在40岁以上人群中积极推广,目前普查一般先行粪便潜血试验2次,反应阳性者则进一步接受大肠精密检查,精密检查则包括全结肠镜,乙状结肠镜或钡剂灌肠X线摄影检查。
    普查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1)  直肠指检是主要的检查方法,因为大肠癌中70%~75%发生在直肠和乙肠。在中75%可通过直肠指检发现肿块。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要检查一次,尤其出现便血、便频、大便中有黏液以及里急后重等排便习惯异常者,均应做直肠指检。直肠指检一般能了解距肛门8厘米范围内的病变。

2)  大便隐血试验简便易行,费用低廉,4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检查一次,可作为大肠癌大规模普查的初筛方法。如阳性,则进一步做纤维结肠镜检查。大便隐血试验还可检出、、大肠息肉等消化道疾患,特别是大肠腺瘤的癌变率可达10%~20%。

3)  有上述高危因素者,如有条件从40岁开始,每年结肠镜检查一次,连续三次。如阴性,以后每四年检查一次。凡有便血或大便习惯改变,经直肠指检无异常发现者,应常规进行肠镜检查。约75%~80%的直肠、乙状结肠癌可藉结肠镜予以确诊。这种检查操作简单,能在直视下观察病灶,同时能采集活组织标本,还可通过电灼摘除腺瘤等癌前期病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