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减压术适用于那些患者?

2016年11月24日 683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医学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治疗疾病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以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好、治愈率高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特别是能完全保留血管、神经功能,成为目前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采用全身麻醉。皮肤切口仅长3-5CM,位于耳后发际内,不影响美观。仅需2cm左右直径的骨孔开颅。颅内操作完全在高倍手术显微镜下精细进行,应用安全的人工材料将责任血管与神经彻底隔离,达到对因治疗的目的。整个手术过程需1-2小时。一般术后一周拆线,出院。

1、面肌痉挛

       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发作性、节律性的不自主抽动。该病发病率为1/10万,多见于中老年,发病原因为面神经从脑干的发出部位受到异常走形血管的压迫,面神经受到病理性刺激,产生异常神经冲动,导致面部肌肉抽搐。

       痉挛多从一侧下眼睑开始,以后逐渐扩散至面部、甚至颈部肌肉,痉挛初期为间歇性,逐渐频繁,特别是在情绪紧张、疲劳等情况时面肌抽搐明显。抽搐严重时可引起面部疼痛,影响视物、言语和睡眠,症状可有数天至数月的发作间期。

       有不到1%的患者面肌痉挛是由于颅内肿瘤等其他因素所致,所以手术前常规行头颅CT及MRI扫描能够排除这类疾病,同时部分病人颅内面神经的根部能够发现异常走形的血管。

       面肌痉挛的保守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注射肉毒素等药物使面部痉挛肌肉立即出现瘫痪或不全瘫痪,此种面肌麻痹在数月内可以恢复。疗效维持时间短,大部分患者于3-6个月左右复发,需再次注射治疗。

       显微血管减压术通过将异常血管与面神经分离,是唯一能够根治此病的方法。在有经验的神经外科中心,通过术中实时监测面神经兴奋性的变化,手术有效率能够达到95%以上。

2、三叉神经痛

       又称痛性抽搐,多发生在一侧面部,表现为颜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短暂性阵发性的剧痛。其发病率为男性3。4/10万人,女性5。9/10万人,其中以50-70岁期间发病率最高。因为面部频发的疼痛,给患者的身心及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的痛苦,被称为"天下第一痛"。

       三叉神经痛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有明确病因,如肿瘤、血管病变及颅底畸形等,压迫或刺激三叉神经而引起面部疼痛,治疗上以去除原发病变为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是因血管长期压迫三叉神经,导致神经发生"短路"产生异常神经冲动,引起神经疼痛。致病血管多为颅内三叉神经根部附近的椎-基底动脉系统呈异常走形的血管,而老年人常因脑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变长或扭曲,所以更容易引起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的疼痛范围仅限于一侧面部的三叉神经分布区,以神经的II、III支分布区域,如上唇、鼻翼、口角、门犬齿和颊粘膜等处疼痛最为常见。疼痛发作前常无先兆,为骤然闪电样发作,性质犹如刀割、烧灼、针刺或电击样,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骤停,发作时十分痛苦,常伴有流诞、流泪、面部抽动等。疼痛区域常有触发疼痛的"扳机点",可因洗脸、刷牙、说话、进食等动作诱发疼痛发作。头颅CT或MRI扫描能够帮助排除继发因素,判断血管与三叉神经之间的关系。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包括口服药物、三叉神经阻滞以及显微血管减压术。其中,显微血管减压术具有完全保留神经功能,术后复发率低的特点,特别适合三叉神经存在明确血管压迫,对治疗效果要求高的患者。在有经验的神经外科中心,有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

3、舌咽神经痛

       该病发病率远低于三叉神经痛,在临床方面有时易与三叉神经痛混淆。临床特征有益于鉴别两种疼痛。

       舌咽神经痛的疼痛局限于舌咽神经及迷走神经耳支、咽支支配区,即咽后壁、扁桃体窝、舌根和外耳道深部等,可向外耳、下颌和齿龈放射。疼痛如刀割、针刺、触电样,骤发,程度剧烈,历时数秒至1分钟不等,每天发作从几次至几十次。在大多数病例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静止期,有时静止期长达1年以上,但不会自愈。疼痛通常由进食、吞咽、说话等动作诱发。约10%的病例可发展为迷走舌咽性晕厥,即发作时心动过缓、心律紊乱、低血压、晕厥、抽搐甚至心脏停搏。约10%的舌咽神经痛合并三叉神经痛应予注意。鉴别困难时,用4%丁卡因或1%邦托卡因喷射咽后壁或扁桃体区,若疼痛消失则可排除三叉神经下颌支痛。

       舌咽神经痛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不依靠影像学检查。但影像学检查,如CT、MRI、MRA等有助于区分原发性和继发性舌咽神经痛,同时能够在术前大致预判压迫舌、迷走神经的责任血管。显微血管减压术对于舌咽神经痛同样有效,诊断明确后手术有效率可达90%以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