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困难无小事 痛苦难忍要老命

2020年07月25日 8001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排便困难无小事、痛苦难忍要老命
最近我在专家门诊接诊了两位70多岁老年患者,每天排便十几次,时间长达半小时至一小时,每天几乎在厕所度过,反复不断上厕所,痛不欲生,排大便,排便费时费力,大便也不干结,总感觉解不净,好像肛门部堵塞,像啦痢疾,痛不欲生,病史十几年,辗转多家医院求治,肠镜、CT、大便化验各种检查,没有查出病因,口服许多药物毫无效果,其中姚老太女儿陪同,顾老太儿子陪同,慕名来到上海市东方医院胃肠肛肠外科找邓业巍主任医师求治,经过细心询问患者病情,经过细致检查,两位患者确诊为:1.直肠粘膜内脱垂2.直肠前突,及时收住院,并进行手术,术后3天出院,10天后于2012年6月18日来复诊,患者及家属表示患者排便基本恢复正常,所以我提醒大家如何辨别,出口梗阻型便秘:1.直肠粘膜内脱垂2.直肠前突。
直肠粘膜内脱垂与直肠前突二者均属出口梗阻性疾病,直肠粘膜内脱垂是指在排便过程中近侧直肠全层或粘膜层折人远侧肠腔或肛管内,未脱出肛门外。直肠前突指用力排便时直肠前壁向前突出,脱出的粘膜呈漏斗影像或局部充盈缺损,这类患者自觉肛门下坠感明显,有便意但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
各种年龄层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幼儿、老年人、久病体弱及身高瘦弱者。而女性因骨盆下口较大及多次分娩等因素,发病率高于男性,男性一般20~40岁,女性50~70岁,国内发病率0.4%~2.1%,占肛门直肠疾病的第6位。
发病原因:
目前对直肠脱垂的发病原因存有分歧,但多数学者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先天因素,小儿由于骶骨弯曲尚未形成或弯曲度小、过直,直肠呈垂直状态,在久病、久泻或营养不良等诱因下常导致直肠粘膜脱出。(2)解剖因素,如直肠自身套叠、或douglas深凹、直肠与骶骨岬不固定、直肠和乙状结肠冗长、盆底和肛门括约肌薄弱等。(3)长期缓慢的腹压增高,如便秘、腹泻、排尿困难、多次分娩和咳喘。(4)外伤,肛管周围的内外括约肌损伤导致对直肠支持作用的减弱,另外还有产伤、直肠肛管手术和子宫切除造成的外伤。(5)肛门直肠疾病,如痔、息肉和肿瘤等。(6)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考虑与控便和肛提肌及盆底功能减弱有关。
临床诊断:
直肠粘膜内脱垂常见于中老年女性,约占80%~90%。(1)症状:直肠粘膜内脱垂的病人主要感觉,肛门部坠胀不适、排不尽感,大便次数增多,有时伴有粘液或血便,其中便秘和排空障碍最为常见。(2)体征:直肠指诊:可感到直肠粘膜松弛,堆积在肛门口,触摸直肠前壁还可确定有无直肠前突。肛门镜:检查可见直肠粘膜松弛,堆积口在肛门镜(3)辅助检查:排粪造影,可以看到直肠粘膜松弛,及直肠前突证像。
本病误诊
1.对本病缺乏认识病变较隐匿,排便时均无直肠粘膜脱出肛门外,但病人均有直肠粘膜内脱垂特有的排便不尽感,直肠内阻塞感,有时大便带粘液及少量鲜血的症状。这些症状与痔、直肠炎、习惯性便秘患者的某些症状相似,或合并上述病变,加上本病缺乏认识,只满足于上述诊断,治疗后由于效果欠佳病人往往不满意,但未做进一步的检查明确诊断。        
2.检查方法欠佳本病指诊或内窥镜检查时由于轻度脱垂的粘膜组织“复位”往往无阳性发现,而粘膜脱垂所致的粘膜水肿、出血、溃疡又易误诊为“直肠炎”,需要进一步做排粪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3.缺乏全面的综合分析由于本病常合并其它病变,而有些症状又有相似之处,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如其它病变经治疗已消失而临床症状依然存在就应该想到本病的存在全面的综合分析,方能避免误诊。
如何治疗:
目前直肠粘膜内脱垂的治疗方法很多,PPH、STARR手术、直肠粘膜柱状结扎、硬化剂注射,但单一的治疗方法疗效欠佳,而我们采取的是综合治疗,“三联”手术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
如何预防本病发生:
1.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多食粗纤维及营养丰富的杂粮,多吃新鲜蔬菜,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每天早晨空腹饮用1杯凉开水或淡盐水,激肠蠕动有助通便。
2.保持排便通畅:每天坚持定时排便,通常在早餐后,放松上厕所,利用胃肠反射有意识的锻炼大肠排便运动,但不要过度用力,以免引起痔的发生或骨盆底无力,导致排便更加困难。便后温水坐浴,既清洁卫生又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诱发痔瘘。
3.每天做提肛运动和会阴肌肉运动20-30次,增强肛周及会阴的肌肉弹性,增加排便能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