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骨折的微创外固定

2018年08月04日 696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目的及意义

对于肱骨近端简单骨折或者患者有严重并发症不能耐受较大开放手术患者,手术创伤小,既能达到有效固定,又不影响肩关节活动。优点是美观、出血少,手术简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王金武

 

二、适应证

1.肱骨近端简单骨折,NeerⅠ型、Ⅱ型、Ⅲ型。

 

 

 

 

2.患者有严重并发症不能耐受较大开放手术患者。

 

三、禁忌证

1.NeerⅣ型粉碎性骨折。

2.高龄肱骨近端骨折伴肱骨头脱位可能出现肱骨头坏死者。

 

四、手术方法

(一)术前准备:

1.术前X线片正位、侧位、腋位,部分复杂骨折移位病人最好有肩关节三维CT照片,确定肱骨近端骨折片的部位、数目,有无大小结节移位情况。

 

 

 

2.应准备好肱骨近端骨折的外固定手术器械,最好有可消毒的上肢手术牵引固定器。

3.因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存在一定手术风险,部分病例可能存在非解剖复位情况,但并不影响骨折愈合与术后肩关节功能,应与家属详细交代,取得家属的同意和签字。

(二)麻 醉:气管内插管全麻(利于复位),也可臂丛麻醉。

(三)体 位:沙滩椅位。

(四)手术操作程序

1.第一步:令病人取沙滩椅位,消毒铺单后,根据术前肩关节X片及三维CT结合C臂机透视,确定肱骨近端骨折片的部位、数目,尤其是大小结节移位情况,先利用消毒的上肢手术牵引固定器配合克氏针撬拨使肱骨头与大小结节骨块尽量达到解剖复位。

2.第二步:利用电钻先将2-3枚螺纹钉由T型可透视外固定支架的上方5个合适的预留孔中穿过固定肱骨头,但注意螺纹钉的尖端恰好位于软骨面以下,然后在T型可透视外固定支架下方固定孔打入1枚螺纹钉,此时可以临时将打入的螺纹钉锁紧,然后利用外固定支架上下二臂间的滑动距离进行适当的牵开,以进一步精确复位大小结节与肱骨头,待C臂机透视下骨折复位满意后,利用电钻先将1枚螺纹钉穿入T型可透视外固定支架下方滑动孔并锁紧,并在T型可透视外固定支架相应的预留孔中固定大小结节与相应骨折块。

3.第三步:术中C臂机透视下检查骨折的复位固定效果及肩关节活动情况,绝不允许存在大结节过大的向上移位及肩关节活动阻挡等现象。

4.第四步:骨折复位固定满意后,最后进行外支架螺纹针锁定。利用配套锁定扳手将螺纹针进行最终锁定,以大力钳剪断过长的螺纹钉末端,并用配套橡皮帽保护,以防患者术后肩关节锻炼擦伤皮肤,穿针口可以不缝合或缝合一针,敷料包扎。

(五)术后处理:

术后根据麻醉情况采用相应护理,术后第二天即可开始有保护的活动肩关节,进行功能锻炼。术后2~3个月X片骨折愈合后可拔除外固定螺纹针。

 

五、陷阱与要点

1.对于高龄存在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术中应避免过大的外固定支架牵开,以免造成骨折区的骨缺损与术后骨不连。

2.手术中应注意大结节的复位与固定,防止大结节上移与肱骨头关节面连接而造成术后骨不愈合及外展肩袖无功能。

3.术后锁定螺纹钉前应在C臂机下检查肩关节活动(动态C臂机检查),了解肩关节活动是否稳定,有无阻挡及固定是否稳定。

 

六、并发症及其处理

1.臂丛神经血管损伤: 比较少见,多因颈肩部解剖关系不熟悉所致,一旦发生血管损伤,应暂时给予压迫止血,因此该手术者最好有肱骨近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经验。

2.为防止术后固定螺纹钉与皮肤连接处感染,应注意术后外固定的消毒与护理,若术后出现皮肤发红,应给予抗炎处理,并在骨折临床愈合后尽快拔除固定螺纹钉。

 

 

 

参考文献

 

 

 

1         Wang YC, Minimally invasive operation of fractures.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2002, 22:190-2

2         Lill H, Hepp P, Rose T, et al. The angle stable locking proximal-humerus-plate(LPHP) for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using a small anterior-lateral-deltoid-Splitting approach-technique and first result. Zentralbl Chir 2004,129:43-8

3         王金武,罗丛风,孙玉强,等. 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13(14):1049-1051.

4         Krettek C, Schandelmaier P, Miclau T,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asteosynthesis(MIPPO) using the DCS in proximal and distal femoral fracture. Injury 1997,28:20-30

5         Naranja RJ Jr, lannotti JP. Displaced three-and four part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00,8:373-382

6         Lill H, Hepp P, Korner J, et al.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how stiff should an implant be? A comparative mechanical study with new implants in human specimens. Arch Orthop Trauma Surg 2003, 123:74-81

7         王金武,朱伟,芮碧宇,等.2007年美国第23届创伤骨科年会介绍. 中华创伤骨科科杂志,2007, 9 (12):1187-1188.

8         Gardner MJ, Griffith MH, Dines JS, et al. A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for plate fixation of the proximal humerus. Bull hosp JT Dis 2004, 62:18-23.

9         Gardner MJ, Griffith MH, Dines JS, et al. The extended anterolateral acromial approach allows minimally invasive access to the proximal humerus. Clin Orthop 2005,434:123-9

 

 

 

 

 

                                                          (王金武,Peter J. Evans,Iannotti Joseph, 田  健,刘晓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