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护士长”潘水云:把爱和责任融入生命

2020年05月19日 7828人阅读

“幸福的要素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必须源于自己深刻的冲动”。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幸福之路》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译者傅雷


春秋24载情系护理,初心不改。

芳华10载脑科逐梦,岁月无悔。

时间改变的,是她不再青春的容颜,不变的是她对患者的真诚热情,对护理事业的热爱执着与使命担当。她一边用专业和敬业守护患者,一边向年轻的护士们传递着知识和责任,是大家眼中的“硬核护士长”。她就是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8A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潘水云。

培养人才团队共进

神经内科ICU,这里所面对的是生死线上挣扎的患者,护士24小时守候,时刻与死神鏖战,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应变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ICU护士长,潘水云更是责任重大。

“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潘水云深知,在ICU团队需要扎实过硬的真本领,才能沉着冷静应对紧急情况。因此,在工作中她重视团队共进,努力打造守望相助的团队,实行护士长—组长—组员三级管理制度,以老带新。

为了培养一支理论强、技术硬的护理队伍,她因材施教,针对每名护士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和考核内容,扎实开展护理基础训练和新方法新理论实践。她时刻不忘对年轻护士的“传、帮、带”,利用每天的晨会对重点知识进行培训。“我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一位新护士能从什么都不会,到都会,到做专做精,最终一专多能。”潘水云说。

2019年,科室培养了5名主班护士、5名治疗班护士、6名鼻饲专职人员和4名血透专科护士,为医院输送了一名急诊科护士长,一名神经外科ICU副护士长。


▲ 每天晨会组织培训学习



护士陈贤曼与潘水云共事3年多了。她记得刚到ICU的时候,操作除颤仪时总是很犯憷。但护士长潘水云总是鼓励她并耐心地教导她们除颤操作的方法技巧,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如今不仅她自己,科里的每位护士都能熟练操作除颤仪。陈贤曼说,“护士长业务能力强,做事动作麻利,一丝不苟,从不吝惜向年轻的护士传授技巧,从如何配合医生,给药、记录,到怎样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到如何快速有效地抢救患者等。”

在潘水云的示范带领下,科室护理水平明显提升。护士刻苦钻研、吃苦在前,个个都能独当一面,一次次将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打造成了一支精英护理团队。



▲ 家属赠送锦旗表达感谢



有患者家属在写给神经内科ICU护理团队的感谢信中说道,“你们打造了一支工作作风严谨,干活主动,勤快,吃苦耐劳和有爱心、同情心、有高度责任心的优秀团队。”对此,与潘水云共事3年多的医生朱收妹也表示,相较于与其他护理团队的合作,与潘水云护士长护理团队的配合是最有默契的。她们曾配合抢救一位突发室颤、恶性心率失常的癌症晚期患者,CPR、气管插管、除颤......整个抢救过程仅花了约3、5分钟,患者情况便趋于稳定,意识恢复清醒。

敬于事业精于专业

ICU与普通病房不同,几乎与外界隔离,病人一出状况基本是与死神争夺生命,这就意味着护士肩负的担子更重,需要医护人员有过硬的护理技术,也要有灵敏的应变能力。因此,潘水云总是把最多的时间用在练就“硬核”本领上。






▲ 层叠的荣誉证书和专业资质证书

从事护理工作24年,2012年获得“主管护师”,曾荣获集团万众星光奖,多次荣获医院“优秀护士长”、“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潘水云从没放松过专业的学习与提升。“人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到”,她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己,先后获得了ICU专科护士适任证、急诊专科护士适任证、PICC专业护士适任证、PICC专业护士穿刺证等多个专业资质证书。

“只要护士长在,就不用担心护理技术”,提到对潘水云的印象,科室的医生护士都这样表示。因此,临床医护人员一遇到护理方面的难题,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她,向她求援。

就在去年,有位70多岁的脑血管意外男病患,住过好几家医院,因前列腺肥大、导尿口狭窄等,导尿管都插不进去。

转入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后,当班护士试了多次插不进去,于是向潘水云求援。刚开始,潘水云用导尿管也插不进,便尝试着用最细的无菌吸痰管插,插进去后导尿了几天,再换成导尿管,最后终于成功了。

事后,该病患家属连连称赞道,“潘护士长,我们住院这么长时间,别人导尿管都插不进的。你却能插进去了,这真是非常不容易啊。”

2019年,潘水云解决困难导尿管插管共计15例,这只是其中看似普通平凡实则不凡的一例。





▲ 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对于专业技术的精益求精,潘水云始终很“轴”,那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在她身上得到了很好的注解。

4、5年前,潘水云首次遇到了一例让自己受挫的胃管插管患者。那是一位气管被切开、没有吞咽功能的患者。“我当时很受挫折,心情也很低落,从来没有我插不进胃管的患者。我一直想,为什么这个患者插不进去呢?”对此,潘水云记忆犹新,“我翻阅了很多文献,上网查找资料,总结后再尝试,最后终于成功为患者插进胃管了。”

事后,潘水云总结了胃管插管经验,并形成了标准模式在临床应用推广:球囊先抽出,套管往外拉稍许,患者的体位(左侧、右侧还是半卧位),插管的手势、动作、惯性(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要注意因人而异,从而解决了许多相同病人的胃管插管难题。




▲ 为患者插管、PICC穿刺等



前几天,临床遇到了一位老年患者,5、6天没吃东西了,胃管插进去听不到气过水声,因此难以判定胃管是否成功插入胃里。“一般患者胃管插进去会有气过水声,但这位患者却听不到,老是进进出出,什么声音都听不到,让你觉得是不是插错地方了......”潘水云根据以往的经验,试着给患者注入了生理盐水,然后逐步试着给患者少量饮食,几个小时后,终于听到了气过水声,这也就意味着插管是成功的。“经验是要不断摸索、总结、积累的,这样才会让更多患者受益。”潘水云说。

家人与患者患者总是第一位

家人与患者,总是如同鱼与熊掌不能兼顾的两难选择,对潘水云来说,首选的一定是后者。

“早交班——查房——PICC穿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疑难问题——支援兄弟科室——带教培训会议——”这是潘水云一天工作的真实写照。她上午8点上班,基本晚上6、7点才能下班,平均每天工作不少于10个小时,曾连续一个月无休。

花在患者身上的时间多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也就相对减少了。因此,潘水云丈夫就变成了“买大嫂”(上海话,意思是包揽下买、洗、烧一切家务活)。

潘水云儿子今年虚岁15了,可潘水云一次都没参加过他的家长会。现在她儿子早已习以为常,“我在儿子眼中似乎是‘透明’的,有事他都自动屏蔽掉我,直接找他爸爸去解决。”

提及家人,潘水云禁不住眼泛泪光,“对他们,我太内疚了;我十分感谢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我丈夫。但这也没办法,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患者总是要放在第一位的。”为了弥补家人,潘水云只能利用业余休息时间,为家人做一顿丰盛的饭菜,给儿子烧他最喜欢吃的糖醋排骨,聊表歉意。

“做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在上海解放军八五医院急诊科工作了5年多,上海仁济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了8年多,今年是她在脑科医院工作的第10个年头,对于潘水云来说,脑科医院是一个温暖的家、团结奋进的集体。

2017年新院启用之际,创建DSA介入诊疗科,潘水云从ICU护士长岗位抽调至DSA支援前期筹建,她一人身兼数职,真可谓老将出马一个顶俩,3个多月里忙得连轴转。

听闻医院创建急诊科,她又主动请缨支援。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连续20多天她吃住在医院。一个月后,急诊科顺利开诊。

不久,医院打造首个优质服务护理示范病区,该病区原护士长中途进修外出,潘水云又“临危受命”,接力创建该病区优质服务护理示范病区。一年后,顺利完成任务后,潘水云才回到八楼ICU。





▲ 积极支援科室建设、负责全院培训带教



期间,潘水云一直承担着全院心肺复苏、呼吸机吸痰、除颤等抢救操作的示范带教和培训,以及医院大小技能操作考试的监考工作。同时,作为医院PICC穿刺技术主要担当者之一,她不仅包揽了ICU所有的PICC穿刺工作,还积极支援兄弟科室的护理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她个人PICC穿刺的例数便达到了229例,全年平均每天一例。

曾有人问潘水云护士长:“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你这样整天忙于工作累不累?”

对此,她总是乐呵呵地回答说,“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努力做好。我要做一块专业的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生命是脆弱的,而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尽最大的努力减轻患者的病痛,即使是很小的一点,也是我最大的满足。”

——潘水云

正因热爱才见一路花开,如本文开头“幸福的要素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必须源于自己深刻的冲动”(罗索《幸福之路》)。这种冲动,来源于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般的爱心,潘水云就是这样的“硬核护士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