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
2018年08月03日 684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发热是指腋温≥37.5℃,且一天内波动大于1℃。发热程度分为低热37.6℃~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发热程度不一定反应疾病严重程度,新生儿、体弱儿、重度感染儿则表现为低热,甚至体温不升。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张聪
正常人体温相对恒定是由于大脑皮层和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维持两者动态平衡。
小儿本身基础体温较高,生病后容易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体温调节中枢而更容易发热。
发热病因分为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非感染性因素主要指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如:颅脑损伤;产热增多,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肤病。
发热不会引起脑筋烧坏、变傻,只有脑炎、脑膜炎,惊厥持续状态引起脑细胞受损,才会影响智力发育。
发热有其积极作用:发热时机体新陈代谢功能增强,可以调动各种防御力量抵抗外邪;发热体温升高还能抑制部分致病菌在体内的活动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清除致病菌。发热是正气抵御外邪,与外邪剧烈对抗的表现,说明正气尚足。
发热的治疗护理:
1.首先要区分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针对病因积极治疗最关键。
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室温25℃左右,湿度40%~70%。
3.饮食清淡,鼓励多饮水。供给充足水分,补充大量维生素,供给适量蛋白质和热量。
4.体温38.5℃以下,给予物理降温;38.5℃以上给予物理降温+退热药物治疗。
5.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发热37.8℃就要给予物理降温+退热药物治疗。
6.物理降温可用冰袋当枕头,温水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擦至皮肤微红。
7.发热在体温上升期,手足冰凉时,要给予手足加温保暖,促进末梢血液循环。
8.儿童发热的药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药物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