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前沿: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盆腔痛

2020年04月22日 787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 1 -北京协和医院妇科王姝


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通常与疼痛和不孕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症状的常规治疗包括手术和激素治疗。


然而,一部分患者尽管接受了最佳的手术和激素治疗,盆腔疼痛仍然存在;有些患者还伴有明显的盆底肌肉痉挛。


肉毒杆菌毒素通常用于治疗运动过度所致的运动障碍和痉挛。它还能够缓解因肌肉过度收缩造成的相关疼痛,如偏头痛、疱疹后神经痛以及一些慢性疼痛。


- 2 -


近期,一项发表于Reg Anesth Pain Med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探索了肉毒杆菌毒素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盆腔痛的治疗效果。


纳入的患者年龄在18至50岁之间,均经手术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盆腔痛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并伴有盆底肌痉挛。实验组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100U,浓度为25U/mL),对照组注射安慰剂;注射部位为盆底肌痉挛区域。


注射之后1月给予随访评估,此后每3月随访一次,直至1年。治疗后1月随访评估完成之后,所有患者可以选择在接下来1年的任何时间注射一次肉毒杆菌毒素A并在注射之后1个月进行随访评估。


该研究以视觉模拟量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通过妇科检查评估患者盆底肌痉挛状态及痉挛位置。


根据Oswestr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患者功能障碍情况,0%–20%轻度功能障碍,21%–40%中度, 41%–60% 重度,61%–80%特别严重,81%以上为卧床不起。


共计28名受试者纳入研究,其中13位受试者后续要求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并已随访至少4个月,该研究主要针对此13名受试者进行分析。


 盆腔痛方面:用药前,13位患者平均VAS评分为5分;用药后4-8个月,疼痛程度明显下降(P<0.0001),平均VAS评分为2分,其中11位疼痛消失或仅有轻度疼痛。盆底肌痉挛方面:用药前,11位患者至少4处盆底肌出现明显痉挛;用药后,患者痉挛消失或者痉挛肌肉数目减少(P=0.0005)。功能障碍方面:用药前,8位患者出现中度及以上功能障碍;用药后,6位患者功能改善(P =0.0033)。


- 3 -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肉毒杆菌毒素盆底肌注射能够有效缓解盆底肌痉挛、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盆腔痛,患者用药后功能障碍的改善说明该药物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标准治疗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盆腔痛的持续存在可能与病灶及周围炎性环境有关,更有可能(类似其他慢性疼痛)源于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的持续存在


该敏感性与慢性肌筋膜功能失调相关。另外,抑郁、焦虑等糟糕情绪也可能导致疼痛持续。盆底肌的痉挛或许是盆腔痛的一个重要触发点,该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止烟碱型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释放,阻止突触神经肌肉传递;还能减少包括P物质和CGRP在内的疼痛介质的释放,这可能有助于增强其调节疼痛的能力。


 肉毒杆菌毒素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疼痛,并在治疗膀胱和非膀胱相关的慢性盆腔疼痛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但是,既往研究并未关注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慢性盆腔疼痛的疗效。


 肉毒杆菌毒素疗法具有其优越性,能够安全地同其他治疗方式相结合。然而,由于相关研究较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盆腔疼痛的最佳剂量尚不清楚,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其疗效。


尽管如此,该研究仍然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提供了机会。


原文:Reg Anesth Pain Med, 201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