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刺的中医疗法

2017年04月03日 1852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一、粉刺的概念、分类及症状

粉刺是一种以在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皮肤病。

粉刺分两种,即白头粉刺与黑头粉刺。

白头粉刺是毛孔堵塞后,在皮肤表面形成的顶为白色的丘疹,是一种皮下脂腺的慢性皮肤病。

白头粉刺的主要症状是:皮疹如粟,丘疹顶端呈白色,挤压有米粒样白色脂栓排出,表面看起来是或大或小的白点。

黑头粉刺是白头粉刺经过皮肤吸收与空气氧化而使丘疹顶端呈黑色的粉刺。

黑头粉刺的主要症状是:皮疹如粟,丘疹顶端呈黑色,挤压有顶部黑色而体部呈黄色半透明脂栓排出,表面看起来是或大或小的黑点。

二、粉刺的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互相联系,因此,机体内部的变化必然由外表显示出来。笔者通过几十年治疗粉刺的临床实践,认为引起粉刺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  肺热

肺位居胸中。肺主气司呼吸,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发挥调节气机的作用;肺主行水,即肺通过宣发和肃降,疏通和调节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肺朝百脉,即全身血脉均汇总流经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呼吸交换;肺主治节 ,即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肺主皮毛,主一身之表。

肺属娇脏,不耐寒热。日常生活中过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六淫外邪(风、寒、暑、湿、燥)侵犯人体、他脏之寒热病变波及于肺、机体素来阳气旺盛,加之情志因素中的喜、怒、思、忧、恐在一定条件下的助化等多种因素都可导致肺热。

当肺内郁热,邪热蕴肺,肺受热毒所灼,失于宣降清肃时,则肺火上炎皮肤,搏结不散,导致热毒憋在皮肤上,无法排除,产生粉刺。

(二)  大肠实热

大肠位于腹腔,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下端与肛门相接,其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且与脾的升清、肺的宣降、以及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机体所需之水,绝大部分是在小肠或大肠被吸收的,大肠与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灌溉皮肤,充实腠理”。

大肠实热是指热邪蕴结大肠,腑气不通所表现的证候。《千金要方》:“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

若肠内素有宿食、积滞,又外受湿热暑邪,外邪入里化热,可导致大肠实热;平日过食辛热厚味,热积肠胃,耗伤津液不能润泽,可导致大肠实热;肺移热于大肠、脾胃积热下注大肠等他脏的影响,可导致大肠实热。

由于肠道热盛,热邪伤阴,肠燥液亏,无以濡润,气机阻滞,腑气不通,大肠传导失常而致便结难下,从而热毒无法排除体外,热壅于皮肤而成粉刺。

(三)痰湿

痰湿是指人体脾、肺功能失调,肌体水液代谢过程不畅,津液输布失常,人体津液异常积聚蕴于体内而产生的病理产物。

外邪袭肺,肺宣降失常,肺不布津,久之水液停聚而为痰湿;寒湿侵袭、喜食肥甘醇酒、暴饮暴食、运动少、饮食无规律等使脾胃功能失调,脾气虚,输布失司,水湿凝聚而为痰湿。

痰湿自身有粘滞、稠厚的特点,阻碍了肌肤的正常代谢,造成皮下小痰核堆积,从而形成粉刺。

(四)  血热

血热是指热入血中,血行加速而异常的病理状态。轻度血热症见肌肤发癍,生疮疖;中度血热症见口燥、咽干、发热;重度血热症见吐血、流鼻血等。

时值青壮年,血气方刚,机体蕴热偏盛可导致血热;性情急燥,心绪烦扰,心火内生,可导致血热;恣食鱼腥、辛辣之品,伤及脾胃,郁而化热,导致血热;曝晒过度,外感热邪,或者出汗过度皆可导致血热。

血热内盛,热盛生风化燥,外发肌肤而成粉刺;热伤络脉,血溢肌肤,发为粉刺;血分有热,热煎血液,使血液变稠、淤积,热壅肌肤而为粉刺。

三、中医治疗粉刺的方法

(一)内治之法

1、清肺泄肺

因肺经郁热,交阻于肌肤,而生粉刺者,根据发病机理,辨证以清肺泄肺法治之。

清是以清凉之药,清除火患,使肺得以安养;泄是通过泻实,使肺气得以肃降正常,因此,采用黄芩、石膏、桑白皮、浙贝母、瓜蒌仁、银花等中药,清肃肺气,泄热解毒,清泄肺中积热,以达到清肺、解表、散邪,清肺、化瘀、消痈的目的。

2、泻热通腑

因热迫大肠,腑实不通,毒素内聚而生粉刺者,根据发病机理,辨证以通大便以清除里热的方法治之。

腑病以通为顺,腑之特点是实而不能满,宜通不宜滞,满则病,滞则害,因此采用黄连、生大黄、芒硝、地榆、桔梗等中药,通导大便,祛邪退热,荡涤积滞,排除毒素,使腑气得通,升降出入正常循环,达到通瘀破结,消痞散结,恢复皮肤正常状态。

3、化痰除湿

因体液代谢障碍,痰湿凝聚皮下而生粉刺者,根据发病机理,辨证以化痰除湿的方法治之。痰湿散结,则粉刺得以消除。

   痰湿与肺、脾、胃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需要理气和中,和胃健脾;中医理论认为脾喜燥恶湿,湿则生热,需要清热除湿。故采用茯苓、半夏、陈皮、苍术、牡蛎等中药除湿化痰,燥湿健脾,解毒散结,消除痈疽肿毒。

4、凉血祛瘀

因血热郁滞而成粉刺者,根据发病机理,辨证以凉血祛瘀的方法治之。

血热炽盛,毒热郁于血分,需要用清热凉血的药物,使血液运行速度恢复正常;血热不凉,则血益结而不散,使血行不畅,瘀而化热,致热瘀互结,故需要活血祛瘀的药活血散瘀,推陈出新。临床中采用生地、丹皮、赤芍、桃仁、三七等中药,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活血祛瘀、消肿散结,消除粉刺,恢复皮肤健康状态。

(二)外治之法

       笔者在治疗粉刺等皮肤疾病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内服外敷治疗粉刺,可以到达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的目的,因此,总结临床实践经验,研发了治疗粉刺的莹肤宝中药外敷产品。

       通过外敷中药膜粉,瓦解皮肤表层的病毒细菌;通过蕴含三色堇、皂角刺、浙贝母、雪胆、金银花等中药复方萃取的植物精华,深层疏通毛孔,恢复肌肤水油平衡;通过外敷中药膏霜,提高皮肤新陈代谢活力及细胞活性,修复皮损。通过外敷之法,使肌肤清爽,恢复皮肤湿润平滑的健康状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