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诊断及治疗

2018年07月21日 435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鼻腔和()鼻窦的炎性疾病。本病不少见,值得重视,病原菌多为曲霉菌和毛霉菌。重庆市人民医院(三院院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周诗侗

一、分类及临床表现

真菌性鼻及鼻窦炎分为两大类型:

1、非侵袭型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最为常见,好发于成年女性。真菌局限在粘膜表面生长繁殖,不侵人粘膜内。临床经过比较缓慢。病灶或位于鼻腔或位于鼻窦。位于鼻窦者,通常仅局限于一个窦,其中以上领窦最常见,筛窦次之,原发蝶窦较少,额窦罕见。本型又分为:

1)真菌球:主要症状有鼻塞,流涕,涕中偶可带血,头痛,面部压迫感等。此外,鼻涕中尚可含有污秽的碎屑或干酪状物,偶可出现绿色胶脓状分泌物,患者自觉鼻内有霉臭气。前鼻镜检查时可见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可有脓液,中鼻甲正常或有息肉样变。鼻窦内镜检查时可见:窦腔内有形状不规则的团块,质软如泥,少数硬如坚石。颜色各异,如灰色、绿色、黄色、红褐色或黑褐色等等,窦黏膜水肿或增厚,但无真菌侵犯。

CT可见病变窦腔模糊,并可见不规则的软组织影,但无骨质破坏征象。有时可见窦腔内存在散在的、主要由病灶内的金属元素形成的高密度影。由于曲菌团块中含有较高浓度的

钙、铁、锰、铜、银、镉及汞等磁性元素,可降低MRI信号,故T1信号减低,T2信号明显减低或信号缺失(长T1T2,且无增强)的影像特征。

2)变应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是由鼻及鼻窦内感染的真菌引起的IgE(或嗜酸粒细胞)介导的鼻和鼻窦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多位于单侧鼻窦,亦可为双侧,属非侵袭型;但也可转变为浸袭型。

本病常见于青年和成年人。临床表现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相似,但长期反复发作,常规治疗无效。病变多见于额窦、筛窦和上领窦。可合并支气管哮喘。病变进展一般比较缓慢,重症者鼻窦可呈膨胀性发展,并向周围扩散,出现面颊部肿胀、膨隆、眼球突出、运动受限、视力减退、失明等眼眶甚至脑神经麻痹等颅内并发症。

鼻内镜下可见窦腔黏膜水肿、息肉样变或伴息肉生长,窦腔内有变应性粘蛋白存留。此种免疫性粘蛋白标本于HE染色后,其基质为淡染的嗜酸或嗜碱性物质,其中有大量散在的退变或破裂的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大小不一、呈淡橙色的夏科-雷登结晶。标本用Gomori银染后可见其中的真菌菌丝。

CT扫描示鼻窦内有均匀不一致的密度增高影,骨壁可吸收变薄,甚至破坏。MRI示窦腔中央为低信号,周边可为高信号。

2.侵袭型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此型较少见。真菌侵人黏膜及骨组织内,侵犯、破坏血管。形成血栓,严重者黏膜坏死、骨质破坏,向邻近鼻窦或周围组织器官,如眼、颅底等扩散。致病真菌多为曲霉菌或()毛霉菌,此外尚可为链格子菌等。

本型可有多个窦腔受累,CT扫描可见鼻窦有骨质破坏;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面颊部肿胀,眼结膜充血、眼肌麻痹、眼球突出和视力减退等;如病变循血管或直接侵犯颅底,可并发基底脑膜炎等鼻脑真菌病而导致死亡。侵袭型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个亚型。

1)慢性侵袭型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怪,病程一般在4周以上。初始症状与非侵袭型相似,但涕中带血者较多见,头痛较重,常侵及多个鼻窦。病情发展后,骨质出现破坏,窦腔蓄积粘稠脓液,伴硬、软不一,颜色各异的团块;黏膜明显肿胀、增厚,色暗红,表面不平,呈颗粒状,质脆,重者黏膜坏死、变黑。晚期侵犯临近组织或器官,如急性侵袭型。患者中有伴糖尿病、白血病或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本型若得以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多可治愈。晚期病例常有复发,预后较差。

2)急性侵袭型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本型病情极为严重,发展极其迅猛,又称暴发型。该型发生于全身极度衰竭或有免疫缺陷的病例,如白血病化疗后的小儿,晚期恶性肿瘤(恶病质)等。临床上可见下鼻甲和鼻中隔前端结痂,痂皮下有坏疽,而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或仅诉鼻塞,鼻出血。数日内病损扩展至鼻腔外侧壁及多个鼻窦,眼眶,硬、软腭和颅内出现面部肿胀,球结膜水肿、眼球突出、球后疼痛,高烧,颅内高压,偏瘫,脑神经麻痹,颈强直等,并迅速昏迷,死亡。本型常合并肺、肝、脾的真菌性损害。

二、诊断

临床上凡遇以下情况,应疑及本病,并进行相应的检查:①经抗生素和一般治疗无任何好转的慢性鼻窦炎;②不明原因的鼻涕中带血;③涕中混杂有污秽的痂皮碎屑或干酪状物,或鼻涕有霉臭者;④鼻腔和窦腔内有灰白色、褐色、黑色等形状不规则的干酪状团块或“结石”时。如组织学检查中找到典型的菌丝,并结合真菌培养结果,可做出诊断。

1、影像学检查:鼻窦CT扫描中,非侵袭型者仅见单个(真菌球)或单侧鼻窦内出现密度不均匀一致的阴影,其中尚有散在的、大小不一的致密影。侵袭型者除上述表现外,尚可见骨质破坏。MRI检查:T1信号减低,T2信号明显减低或信号缺失(长T1T2,且无增强)。疑有颅内或眶内浸犯时,宜行MRI

2、组织学检查:侵袭型者,在黏膜组织切片中,可见组织化脓、坏死、肉芽肿和血栓形成,并可见真菌菌丝,偶见孢子。非侵袭型者,黏膜大致正常。在Gomori银染色的真菌团块切片中,真菌的形态更为清晰。

3.真菌培养:由于曲菌、毛霉菌是实验室内常见的污染菌,因此,仅根据一次阳性培养结果,尚不足肯定诊断,如数次培养均为该菌,方可确诊。此外,如标本采集时间不当,真菌已失散或死亡,虽为真菌感染,亦可出现阴性结果。

此外,本病诊断时应注意和慢性鼻窦炎,萎缩性鼻炎,NK/T细胞淋巴瘤,恶性肿瘤等鉴别。

三、并发症

主要为鼻脑真菌病:鼻和鼻窦真菌病并发颅内真菌感染所致之鼻脑真菌病,大多因感染直接向颅内蔓延而来,而不像肺或肠道真菌病那样,主要通过血行播散所致。鼻脑真菌病包括真菌性基底脑膜炎、脑梗死、脑坏死、脑脓肿及真菌性肉芽肿等。颅脑MRI(轴位及冠状

)有助于诊断。

其他有眼眶、内脏等真菌并发症。

四、治疗

1、手术治疗:对非侵袭型和侵袭型真菌病,宜采用手术治疗。非侵袭型者,可经鼻窦内镜彻底清除病灶,保留正常黏膜。侵袭型者应彻底清除病灶及病变黏膜和骨壁。在此基础上,可辅以伊曲康唑等悬液冲洗术腔。

2.全身治疗:对病情重笃的急性侵袭型,患者极度衰竭而不能耐受手术时,应首先全身治疗。

1)抗真菌药物:真菌球术后不用全身抗真菌药,侵袭型手术后需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伊曲康唑0.1-0.2g/次,2/d,或两性霉素B 0.1-0.25mg/kg.d,可逐渐增至1mg/kg.d,静脉滴注,严重的侵袭型首选二性霉素B

2)激素:变应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除用局部糖皮质激素喷雾剂喷鼻外,还应口服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药物控制。

(3〕增强抵抗力:重症病例可输血、血浆、白蛋自等。

五、预防

1.注意防尘,尤其是打谷场的农民、皮毛工作者、园艺工作者等。

2.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机体抵抗力,如糖尿病、严重贫血、肝病、鼻窦炎等。

3.广泛开展卫生宣教,防止滥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