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出汗多是什么原因?
2017年09月26日 3864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小儿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出汗常较成人多。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汗腺发育尚未完善,故生后数周或数月内出汗较少。身体某些部位如手掌、足底、腋下、会阴等处局部多汗常为生理性。高温、衣被过多、进食、活动等情况下的多汗,也常为生理性;而安静、睡眠等情况下的多汗为病理性。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出汗多少个体差异较大,常与遗传素质有关。多汗是小儿的常见临床症状,必须细心鉴别生理性或病理性,若为病理性则应仔细查明原因。另一方面,为皮肤少汗,见于鱼鳞病及托吡酯反应等。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出汗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体表感受器接受外界刺激,由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和下丘脑发汗中枢,再由这里发出冲动,经交感神经传到汗腺,分泌汗液。通过出汗可调节体温并影响水、盐代谢。出汗多少不仅与刺激的性质和强度有关,而且与下丘脑发汗中枢、脊髓、交感神经兴奋性、汗腺发育等有关,如恐惧、佝偻病、低血糖和兴奋交感神经的药物等,均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多汗,汗腺发育不成熟的新生儿出汗极少,若衣被过多或环境温度过高,可致新生儿高热。
(一)生理性
如炎热、衣被过多、活动、刺激性食物、紧张、恐惧等。
(二)病理性
很多疾病可致多汗,常见的有以下六类:
1.营养缺乏和代谢性疾病:如活动性佝偻病、营养不良Ⅱ~Ⅲ度、维生素C缺乏症、低血糖、糖尿病、尿毒症等。
2.感染性疾病:如脓毒症、感染性休克、脊髓灰质炎前驱期、肺炎、结核病、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布氏杆菌病、伤寒、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等。
3.风湿性疾病和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活动期、类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神经精神和内分泌疾病:如疼痛、脑损伤、脊髓损伤、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
5.药物和中毒:如毛果芸香碱类、解热镇痛药、抗组胺类、麻黄碱、铅、砷、无机磷以及有机磷中毒等均可引起多汗。
6.其他:如血管舒缩障碍所致晕厥、心力衰竭、嗜铬细胞瘤、或神经细胞瘤、间脑综合征等。
二、诊断
多汗是小儿的常见症状,必须查明原因,区别属生理情况或疾病所致,以免延误诊断,及时给予正确治疗。
(一)一般表现
生理性多汗常有明确原因可查,去除其原因,多汗则消失,且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疾病表现。
(二)多汗出现的时间
如活动性佝偻病多为晚上入睡后多汗,深睡后汗逐渐减少;通宵多汗(盗汗)多见于结核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空腹时多汗应注意低血糖;进食时多汗多为生理性或体质性,平卧位或蹲下突然起立时多汗可有晕厥。
(三)多汗的伴随症状
多汗伴枕秃和颅骨软化、方额、肋骨串珠等骨骼改变者是为佝偻病;多汗伴低热、食欲减退、消瘦等表现者,应怀疑结核病或其他消耗性疾病;多汗伴骨关节游走性肿痛和心率增快等症状者,应注意风湿热。
(四)年龄与多汗
如婴幼儿多汗应注意活动性佝偻病;年长儿多汗应特别注意结核病、风湿病和寄生虫感染。
(五)多汗的部位
感染性疾病、风湿热、低血糖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所致多汗为全身性;单侧多汗应注意对侧脑肿瘤、脑出血、脑炎等颅内病变;下半身多汗或一个肢体多汗常为横断性脊髓灰质炎等;手、足掌面多汗可能为体质性;头部多汗多见于佝偻病或正常小儿。有的人全身出汗较一般人多,有的冬天进食时头面明显汗多,特别是鼻尖可见“汗珠”,有的手足汗明显多,紧张或书写时可见手掌滴下“汗珠”,但无任何其他症状,经检查能排除有关疾病者,则为体质性,可能有家族倾向。
(六)询问病史和体检后分析病因仍不明确者
应作引起小儿多汗的常见疾病有关化验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查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血沉、黏蛋白及摄X线片等;经病史、体征和有关化验检查,病因仍不明者,应由临床医生继续随访观察。
三、鉴别诊断
(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佝偻病过去主要是3岁以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主要由于维生素D不足导致钙磷代谢障碍引起,初期症状可于3个月左右出现,如多汗、烦躁、睡不安宁、夜间惊啼、枕秃等。极期主要是骨骼改变,出现颅骨软化、方颅、肋骨串珠、肋膈沟、鸡胸、手脚镯、“O”形或“X”形腿、脊柱骨盆畸形、出牙迟或前囟闭合迟等。肌肉韧带松弛、腹膨隆、脐疝等。坐立、走发育均可延迟。血清钙、磷(Ca、P)均低,Ca×P<40,碱性磷酸酶(AKP)增高。血维生素D<20ng/ml;甲状旁腺代偿功能增高。X线见骨干骺端增宽,钙化预备带消失,呈毛刷样,杯口样,骨质普遍稀疏。随着人们对缺钙认识的提高,生后1个月起至2岁长期口服维生素AD制剂(D-400U/d=10µg/d)及钙剂(400~600mg/d)(乳500ml有维生素D-200U,Ca=500~600mg),目前发病率有明显降低,患者多为轻型,中重型骨骼畸形大为减少。
(二)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多汗
神经系统病变部位不同,多汗的部位也不同,查明多汗的部位有时有定位意义。大脑半球或一侧大脑皮质下有病变时,为病灶对侧偏身型多汗,如脑血管病变后遗症;脑桥或延髓等脑干有病变时,病灶对侧则出现瘫痪或感觉障碍和多汗,如脊髓灰质炎、脊髓肿瘤或外伤等;面部多汗可能为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同时伴有瞳孔扩大、眼球突出等体征;颊部局限性多汗提示颞神经受损,颏下多汗提示鼓索支神经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