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及治疗

2018年07月20日 445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病因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一般认为,椎间盘突出主要是在退变的基础上,受到相应的损伤所致。内因:椎间盘组织承受人体躯干及上肢的重量,在日常生活及劳动中,较其他组织更易发生劳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不断遭受挤压、牵拉等外力作用,使椎间盘逐渐退化,髓核水量减少,失去弹性,椎间隙变窄,韧带松弛,形成突出内因。外因:在外力作用下,弯腰提重物使椎间盘后部压力增加,发生纤维环破裂和髓核向后外侧突出。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疼痛科王祥瑞

临床表现

腰痛伴坐骨神经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局限于腰骶部附近,在L4-5L5-SlL3-4棘突间有局限性深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坐骨神经痛常为单侧,并沿患侧的大腿后侧或外侧向下放射至小腿外侧、足跟部或足背外侧。

若椎间盘突出较大或位于椎管中央时,可为双侧疼痛。咳嗽、喷嚏、用力排便时,均可使神经根更加紧张而加重症状;步行、弯腰、伸膝起坐等牵拉神经根的动作也使疼痛加剧;但屈髋、屈膝卧床休息时疼痛可减轻。 疼痛多数为间歇性,少数为持续性,间歇性疼痛经休息,特别是卧床后可明显减轻,但容易在轻微损伤和受凉后复发。病程长者,其下肢放射部位感觉麻木。

体征

腰部畸形:发病时,腰部僵硬,病人可有功能性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弱或消失.

压痛点:压痛点的位置有定位意义。若在某腰椎间隙棘突旁有深压痛,并引起或加剧下肢放射痛,即证明该椎间隙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

皮肤感觉异常:患肢的皮肤感觉异常对椎间盘突出定位亦有意义。在急性期,受累神经根皮肤支配区将出现皮肤感觉减退或麻木。若大腿和小腿内侧皮肤感觉减退或麻木,表明腰5神经根受压;若外踝后侧、足底外侧和小趾皮肤感觉减退或麻木,表明骶1神经根受压。

直腿抬高试验70

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

拇趾背伸及跖屈肌力减退

1早期发病机制

炎症性化学物质刺激:椎间盘组织在退变过程中释放大量化学因子,病变椎间盘内的炎性介质的含量非常高,炎性介质作用于窦椎神经末端的伤害感受器,导致电生理变化,使其极度敏感,在轻微的机械压力刺激下即可出现神经冲动,引起腰痛肌痉挛为下腰痛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肌紧张可引发并加重腰背痛,称之为痉挛疼痛的恶性循环

2中期发病机制

由于髓核膨出、突出或脱出等因素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进而出现疼痛及麻木为主的临床症状炎症性化学物质刺激-肌痉挛-刺激神经根(旁侧型)-脊神经在嵌压缺氧状态会自发异常放电,从而导致疼痛。持续的压迫使神经细胞动作电位频率增加,幅度减小,引起异常感觉或感觉迟钝。压迫马尾(中央型)

3晚期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1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NSAIDS):是目前广泛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炎症及疼痛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COX,阻断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PG而发挥抗炎、镇痛和解热作用的。

2肌松剂:松弛紧张的骨骼肌,改善血液循环,抑制疼痛反射。

3糖皮质类固醇:目前尚有争论。在疼痛急性期有明显效果,但进入慢性期则效果很差。

4维生素B1参与糖代谢,其缺少可使丙酮酸、乳酸堆积和能量受阻,导致多发性神经炎;

5维生素B6参与氨基酸和脂肪代谢,其缺少使神经应激性增强;

6维生素B12是细胞合成核酸的辅酶,参与碱、脂肪与糖代谢和髓鞘脂蛋白合成,保持髓鞘神经的完整性,抑制异常放电阻断疼痛信号,类似局麻药作用,减少急性期神经细胞损伤,对神经受压、损伤、应激性增强、神经炎有效。

电针疗法和穴位注射疗法

基本穴:十七椎、腰阳关、环跳、阳陵泉。 风寒型+合谷穴;血瘀型+膈俞穴;肝肾亏虚型+三阴交穴(注重辨证论治)。用维生素B12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1毫升,注射入腰部压痛点或相应穴位。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牵引疗法

牵引拉紧后纵韧带可挤压和松动突出的髓核,有利于髓核的变形或改变其与神经根的关系;牵引拉紧黄韧带、扩大椎管容量、扩大椎间孔、减少腰前凸,使后部间隙张开;(研究表明,牵引可使椎间隙增宽0.150.25CM,紧闭的椎间隙形成负压)

牵引可缓解肌痉挛,有利于充血水肿的吸收。

牵引禁忌: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伴双下肢麻痛、大小便功能障碍及马鞍区麻木等马尾综合征者;LDH合并腰椎峡部不连或伴有滑脱者;孕妇及严重骨质疏松者;LDH合并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