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年版)(下)

2018年07月20日 681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科朱翠云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在黄热病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黄疸、肝肾功能损害或出血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黄热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1)黄热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黄热病毒。

3)恢复期血清黄热病毒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热、寨卡病毒等其它常见黄病毒感染。

(三)鉴别诊断。

早期或轻型病例应与流行性感冒、伤寒、斑疹伤寒和拉沙热等鉴别;发热伴有黄疸者应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损害、钩端螺旋体病等鉴别;发热伴出血应和肾综合征出血热及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登革热、蜱传回归热、恶性疟疾等鉴别。

本病可与疟疾、登革热同时发生。

七、治疗

本病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采取有效防蚊隔离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有频繁呕吐、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二)对症和支持治疗。

高热时予物理降温,必要时予小剂量解热止痛剂,如对乙酰氨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禁用阿司匹林。

肝功能损害时,予保肝、降酶、退黄治疗,补充维生素K促进凝血因子合成,严重出血时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新鲜血浆等,必要时输注红细胞。

急性肾损伤时,必要时可予肾脏替代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时可予质子泵抑制剂、凝血酶等治疗。

出现脑水肿时,予渗透性利尿剂(3%高渗盐水或者20%甘露醇)脱水治疗。

(三)中医治疗。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郁阻证(多见于感染期)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身痛,骨节疼痛,羞明,厌食、呕、恶,烦躁、易怒,尿黄等。舌边尖红,苔白、厚腻,脉濡缓或浮数。

治法:清热化湿,透表解肌。

参考方药:甘露消毒丹合柴葛解肌汤加减。茵陈、黄芩葛根、金银花、连翘、柴胡、苏梗、藿香、滑石、甘草等。                       

2)毒扰气营证(多见于中毒早期)

临床表现:再次壮热,汗出热不解,神昏、谵语。眼黄,尿黄、短赤。皮肤斑、疹,烦渴,呕吐、上腹痛。舌红、苔白或黄,脉濡或数。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参考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生石膏、黄芩、生地、连翘、紫草、栀子、青蒿、丹皮、水牛角、土茯苓、甘草等。

3)瘀毒入血证(多见于中毒期)

临床表现:壮热不解,上腹痛,黄疸加深,可见躁扰不安或神昏不醒,肌肤瘀斑,吐血、衄血、便血或并见其他出血证,少尿,舌暗红,苔薄或腻,少津,脉细数。

治法:凉血止血,解毒化瘀。

参考药物: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山栀子、生地黄、赤芍、丹皮、大小蓟、白茅根、紫珠草、侧柏炭、地榆、槐花、仙鹤草等。

4)阳气暴脱证(多见于休克)

临床表现:身热骤降,面色苍白,气短息微,大汗不止,四肢湿冷,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肌肤斑疹或见各种出血。舌质淡红,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参考方药: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红参(另煎兑入)、麦冬、五味子、熟附子、干姜、肉桂等。

5)余邪未净证(恢复期)

临床表现:倦怠无力,纳可,思饮,尿黄渐轻。舌淡、苔厚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清利余热,益气养阴。

参考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茯苓、泽泻、白术、石斛、麦冬等。

2.辨证选择中成药或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择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益气固脱、醒脑开窍类制剂。

八、出院标准

综合评价住院患者病情转归情况以决定出院时间。建议出院时应符合以下条件:

1. 体温正常,临床症状缓解。

2.血液核酸连续检测2次阴性(间隔24小时以上);不具备核酸检测条件者,病程不少于10天。

九、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对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应采取有效防蚊隔离措施。对来自黄热病疫区人员实施卫生检疫。

(二)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本病的重要防控措施。

(三)保护易感人群。

前往黄热病流行区人员应在出发前至少10天接种黄热疫苗,同时采取个人防蚊措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