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夫送健康系列--抵御耐药性 中医在行动

2018年07月26日 704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抵御耐药性  中医在行动

 

 

4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陈宪海

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抗菌药物在医疗、农业、养殖、畜牧等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增强。近年来,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了对几乎所有抗菌药物耐药的多重耐药细菌,人类再次面临感染性疾病的威胁。

在感染性疾病越来越多、细菌耐药日趋严重、谈“菌”色变的今天,人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医。

 

感染性疾病,中医称为热病

 

感染性疾病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历史也很悠久。从蒙昧时代的烤火治病,到形成热病学的系统理论体系,其发展过程,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医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感染性疾病,由于大都有发热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热病”。在著名的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中,就提出了热病的概念:“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并进一步论述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原则。此后出现的热病学专著《伤寒论》则对以感受风寒为主的感染性疾病的证治规律做了系统的论述。后世医家不断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热病学理论。现代临床中医应用热病学理论治疗感染性疾病卓有成效。2003年中医药参与SARS救治的成功经验使得热病学的价值凸显,而中医药在甲型H1N1流感防治中的优势更是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

 

中医“治未病”—适应外环境

 

中医对于疾病特别是热病的认识,有一句非常著名的术语,叫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中医养生学中特别强调疾病的预防,即现在大家都知道的“治未病”。要求人们要有科学的生活方式,做到“外避邪气,内养正气”。具体方法,体现在《内经》原著中。例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再例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当外来的致病因子数量和治病能力超过了人体的防御能力,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抗病能力降低,就为疾病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人就会患病。有基础疾病的人,或者过度劳累削弱了机体的抵抗力而患病,是由于正气不足造成的;气候骤变、或传染病流行则与外环境有密切关系。

 

中医治病理念—稳定内环境

 

记得在80年代初我在中医学院上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病例。说一个老大爷,发热、咳嗽、咯铁锈色痰,经检查诊断为大叶性肺炎。那个时候抗生素种类不像现在那么多,根据经验,选用青霉素,结果皮试阳性,改用红霉素,消化道反应太重。于是转请中医诊治。老师察色按脉,用张仲景创立的麻杏石甘汤加鱼腥草、冬瓜仁治疗,结果服药3天,病人体温就恢复正常,咳嗽症状也减轻了。有一位西医教授知道后很感兴趣,把处方抄去,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发现这个方子对于肺炎的常见致病菌的作用都不明显。也就是说,这个中药方在体外什么病原体都杀不死,但用到合适的病人身上,就有效果。教授分析,中药治疗感染性疾病,并不仅仅是抗感染那么简单,肯定有更深层的机理。而在中医学中,把这种更深层的机理概括为“补偏救弊”,即通过药物的偏性,或者其他的治疗手段(如针灸、推拿等),来达到稳定人体内环境(阴平阳秘)的目的。通过这种调整,使得病人受到破坏的内环境逐步恢复正常,同时,也使得病邪(病原体)在体内失去生存条件和制病能力。

 

中药配伍—方有合群之妙

 

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使到了今天,中药汤剂仍然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手段。药有寒热温凉,病有虚实表里。只有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把调整机体内环境所需要的多种药物进行有机的组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我们都知道的肺结核的治疗原则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联合”,即提高疗效,又减少耐药。对于感染性疾病来说,中医并不是看到炎症就简单地清热解毒,而是在辨证的前提下,联合应用不同作用特点的中药(包括祛邪和扶正),既提高了疗效,又避免了耐药现象的发生。例如,有人患疮痈长期不愈,大量的抗生素治疗无效,单纯用中药清热解毒也是不行的,中医会在处方时用黄芪、当归,目的是补气养血,结果,很快就好转了。这是中药应用几千年也未被耐药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

 

抵御耐药性—中医在行动

 

抗菌素耐药性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危险,世界卫生组织日呼吁各国政府和各利益攸关方实行必要政策和做法,防止并应对高度耐药微生物的出现。正如前文所说,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无药可用!有专家惊呼:现在进入了“后抗生素时代”!采取行动,我们要做的是,正视中医药在感染性疾病治疗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和现代医学在临床上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提高诊治效果。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中医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具有系统的理论、丰富的著作和卓越的疗效。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中医研究疾病,不是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着眼与整体,强调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又要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一优势被称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学在临床上的另一个优势叫做辨病辨证论治。强调同一种疾病,既有共性,又有其个体的差异性。而不同疾病的某一阶段,也可表现出同一个“证。对于热病,即现代所说的感染性疾病,中医研究的重点不是在特异的病原体,而是人患病的外在条件与内在原因,治疗的重点在于运用药物的偏性纠正机体内环境的紊乱。中药属于天然药物,临床上应用单方的几率很小,绝大多数情况下应用复方。而中药复方多靶点、多组分、综合调理的特点对于病因复杂的疾病、慢性病的治疗有显著的优势。

中医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着。遗憾的是,由于中医理论体系和现代科学的固有差异,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难以在中医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尽管中医有上述的已被大家认可的优势,但在科技日益发达、人民保健需求日益提高的今天,中医的不足也凸显出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对人体的解剖组织结构缺乏细致的了解;对药物的作用机制难以作出精确的解释;中药给药方式与现代人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不适应;中药应用的安全性指标也有待进一步研究。面临着抗菌素耐药性全球传播的严峻形势,中医药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应正视不足,在临床上,合理定位,在病毒感染和慢性感染方面唱好主角,在急危重症救治方面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从而遏制病原体耐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这种中西医密切配合的临床模式应该成为我国临床医学的优势和发展方向。其前进的目标是:中西医结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