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诊断与治疗

2019年11月18日 904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非骨化性纤维瘤)发病年龄:220岁,男>女,好发部位为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远端,较好发部位为肱骨、腓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和非骨化纤维瘤是最常见的骨纤维性病变,在青少年多见。性别男性多,在长骨,尤其是股骨和胫骨多发。对于这两种病变,有人称纤维性黄色瘤、组织细胞性黄色肉芽肿。多数学者认为,病变不是真正的肿瘤性病变,而是伴随成长的骨缺损。辽宁省肿瘤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骨软组织肿瘤科商冠宁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骨干骺端纤维性缺损)是小的无症状病变,可见于30%的10岁和20岁年龄段的正常人。X线表现为椭圆形的骨透亮区,局限在骺板近旁的长骨骨皮质,边缘伴有薄的骨硬化层。大多数病变自然消失,极少数继续增大,侵袭骨髓,成为非骨化性纤维瘤。骨内偏心性病灶继续增大可形成特征性的贝壳状骨硬化缘。在骨扫描上,随病变活动性表现为极轻度中度的核素浓集。在修复期,由于血液贮留可见到充血,延迟扫描阳性,提示具有骨形成潜能。CT可清晰显示骨皮质菲薄化以及骨髓内侵袭,还能显示早期病理骨折,非骨化纤维瘤的CT值比正常骨髓高。MRI用于诊断较少,T1T2均表现为等低灰度信号。GdDTPA造影上,两者病变边缘显影为高灰度。在修复期,随着病变的骨化,MRI明显变为低灰度。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和非骨化纤维瘤的病理所见,不考虑病变大小,完全一致,由透明、泡沫状细胞质的组织细胞和纺锤形细胞构成。并且散在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多数炎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这些细胞常呈纤维组织细胞病变的特征性花环状排列。在其中,由于泡沫细胞中含有大量脂肪,也称为黄色瘤或纤维黄色瘤。

治疗上多数病变经骨硬化和骨改变而自然消退。大的病变有可能发生病理骨折,不建议活检明确诊断。当病变扩大到髓腔的50%以上时,应行病灶搔爬骨移植手术治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