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治

2017年01月23日 1478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mastitis,GM)是一种少见的局限于乳腺小叶、非干酪样坏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又称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多有生育或多产及母乳喂养史。近年来GM的发病有上升趋势,因其病因尚不明确,容易造成误诊;目前缺乏规范的治疗方案且效果欠佳,因此容易复发。

GM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免疫反应认为由产后残留的乳汁及脂肪、蛋白质引起的局部超敏反应,依据:a、有GM并发结节性红斑和关节炎的病例报道b、激素治疗有效,抗感染治疗无效c、对GM患者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病灶处有大量IgG+浆细胞以及CD4+或CD8+的淋巴细胞浸润。
2、炎症反应 认为局部感染、创伤以及各种理化刺激破坏导管及腺腔上皮,分泌内容物外逸于小叶间质,引起炎症反应,诱发肉芽肿形成并破坏小叶结构。
3、泌乳因素 妊娠、哺乳、高泌乳素血症(垂体泌乳素瘤或药物引起)可引起GM。
4、感染因素 棒状杆菌感染、真菌、放线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
5、避孕药因素 避孕药致乳腺组织分泌旺盛,导管或腺泡上皮出现化生、变性,并脱落入管腔内分解破坏,作为化学物质进入周围间质,容易诱发慢性肉芽肿反应。
6、外伤因素

GM的病理
肉眼:腺体内大小不等的肿块,无包膜,有的切面呈实性,色灰白、质硬,发污。散在烂肉馅状的坏死病灶,多发大小不等的脓肿,米汤样或黄白色稠脓,病变表现多种多样。
镜下:乳腺小叶结构尚有轮廓,低倍观察乳腺小叶有肉芽肿,有的相互融合。高倍观察有异物型多核巨细胞、上皮样细胞、嗜酸性细胞、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等构成肉芽肿病灶。肉芽肿散在或大片坏死性融合可见多核巨细胞反应,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部分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多伴有脓肿形成。
GM临床表现 a年龄:好发于经产妇女,多有哺乳经历,平均年龄34.6岁;b部位:多单侧,外上象限多见,除乳晕区外其他乳腺部位均可发生;c表现:肿块,不痛或微痛,表面皮肤不红或微红,质硬,边界不清,常与皮肤或周围组织粘连,并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但少有发热等全身症状;d病程短,肿块常于短期内迅速增大,且反复发作;e并发症:可并发脓肿、溃疡或瘘道形成;f临床常见:肿块型、脓肿型、难治性GM等。

GM影像学
1.超声:见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的不均质低回声。
2.钼靶:可见局限性不对称高密影,边缘毛糙模糊。
3.磁共振成像:内部信号不均匀,局限片状异常强化,段性分布,可见多发小环形影,病变整体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渐增型。
需要强调:a超声、钼靶和MRI均不能区分乳腺癌和GM。b影像学检查作用:有助于评估病变范围,术前定位病变部位和数目,避免手术遗漏。

GM诊断 
a GM诊治过程中,容易误诊,早期约有半数病人临床诊断为恶性肿瘤。
b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FNA)不能鉴别炎症与乳腺癌。
c GM确诊主要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空芯针穿刺活检(CNB),也有用真空辅助切除活检(VAB),不推荐手术活检。

GM治疗
GM治疗尚有争议,治疗原则大致是:在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实行分类处理。
主要依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催乳素水平、是否伴棒状杆菌感染,以及病变累及的范围和是否伴随其他疾病等,分为肿块型、脓肿型和难治型GM。然后再针对不同类型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要进行长期的随访管理,饮食控制与调理,避免复发。
治疗方法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GM非手术治疗
1.类固醇激素治疗,首选甲基泼尼松,尤其对肿块型GM。有报道按0.5~1.0mg/(kg·d)给药,治疗时间从7天至22个月不等,有效率72.2~100%。
2.抗生素治疗,对于脓肿型GM可先用抗生素治疗观察,通常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效,宜选氧氟沙星或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对伴有急性炎症的普通细菌感染者,则需要根据药敏试验应用抗生素。
3.抗结核治疗,脓肿型GM伴棒状杆菌感染者,抗分枝杆菌三联药物治疗或利奈唑胺、克拉霉素等治疗6~12个月。
4.免疫抑制剂治疗,常用甲氨蝶呤(MTX),有报道MTX治疗效果满意率为83.3%。MTX7.5~15mg/周,疗程可持续1年。
5.针对病因治疗,对于高催乳素血症者予以溴隐亭;对于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GM予以氯氮平。
GM手术治疗
1.脓肿切开引流术或脓肿粗针穿刺负压引流术,适于脓肿形成患者。
2.病灶单纯切除术,切除肉眼可见局部肿物,切除脓腔及窦道为目的。
3.病灶扩大切除术,为区段切除,尽可能完整切除病变的小叶系统。
4.病灶扩大切除术+Ⅰ期腺体移位乳房整形术,适于病变范围较大或多发病灶。
5.单纯乳房切除术,适于病变范围广泛(全乳或2/3乳腺)、皮损面积较大者。
6.乳房皮下腺体全切除+Ⅰ期乳房再造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