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痛、耳闷、听力下降?——警惕分泌性中耳炎!!!
2018年07月21日 6567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是一种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小儿的发病率高,该病是引起儿童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俗称耳咽管,就是一个连通鼻腔最后面和中耳的管子)不通畅或阻塞后引起的。耳咽管功能障碍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吸收,腔内形成负压,引起中耳粘膜血管内液体渗出到中耳内。开始积液较清,此后积液逐渐变粘,严重者可出现“胶耳”。分泌性中耳炎经过治疗,绝大多数都能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引起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性疾病,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重庆市人民医院(三院院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周诗侗
注意:很多人都以为中耳积液是水从外耳道进去的,其实鼓膜完好时水是不会进入中耳鼓室的,但游泳后鼻腔呛水后局部感染常常是中耳炎的一个重要诱因,中耳积液其实是自己中耳腔产生的。
小孩“耳朵”出问题,也需要警惕是“鼻子”惹的祸,“咽鼓管”是耳朵与外界交通的唯一通道,通过这个管道的不断开放和关闭,耳朵才能保证内部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一致,我们才不会感觉到耳朵闷堵不适。正常情况下,咽鼓管的开放与关闭是人体自动调节的,我们的吞咽、咀嚼等动作都可以引起咽鼓管的开放,乘飞机时空乘人员经常提醒大家耳闷不适时做吞咽、张口或打哈欠的动作来缓解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咽鼓管出现阻塞,坐飞机就可能出现耳痛。因此当鼻子出现阻塞、炎症等问题时就很容易波及咽鼓管的外口,造成咽鼓管的阻塞。咽鼓管阻塞后就会形成鼓室积液,从而引起听力的下降。当鼻腔有急性炎症时,细菌还可以通过咽鼓管逆行进入到耳朵内,引起急性中耳炎,严重时可以引起耳朵的化脓,鼓膜破裂。这些情况下,治疗鼻子才能从根本上治好耳朵。还有腺样体肥大也会引起耳朵出现问题。
腺样体是位于鼻腔后部的一团淋巴组织,过度肥大后会压迫阻塞咽鼓管咽口,加上小儿咽鼓管短而宽,引起咽鼓管的阻塞,从而引起耳朵的相应症状。那么,家长们怎么判断孩子是否有腺样体肥大的问题呢?腺样体出现肥大时还会引起儿童的睡眠打鼾、张口呼吸,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及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当孩子出现睡眠打呼噜、张口呼吸、反复“鼻炎”及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时,就应该到医院去进行专科检查,及时对因治疗,以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及听力。
慢性鼻炎、鼻窦炎、鼻中隔偏曲也是常见原因,另外坐飞机、高速电梯、蹦极时气压的改变也会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成年人单侧分泌性中耳炎需要检查鼻咽部以排除鼻咽癌的可能(可能性极小,重视但也没必要成天提心吊胆),有些时候,鼻咽癌患者仅有分泌性中耳炎表现而无其他临床症状,因此成年人分泌性中耳炎医师让病人作个鼻咽镜检查是很有必要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12周以上者)多因急性未得到及时恰当治疗,或由急性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常见有以下几种:
1.听力下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前大多有感冒,以后听力逐渐减退,伴自听增强。当头位变动,如前倾或偏向患侧时,因积液离开蜗窗,听力可暂时改善。慢性者起病隐匿,患者常说不清发病时间。小儿患者大多表现为对别人的呼唤声不予理睬,看电视时要调大声量,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如小儿患者的另一耳正常,也可长期不被家长察觉。
2.耳痛: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时可有耳痛,慢性耳痛不明显。
3.耳闷塞感:耳内闭塞感和闷胀感是常见的症状,按压耳屏后可暂时减轻。
4.耳鸣:部分患者有耳鸣,多为间歇性。当头部运动、打呵欠或擤鼻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要警惕是否患有分泌性中耳炎了,需要及时就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