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血管”能防中风?当心触动“不定时炸弹”

2018年03月06日 815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误区1:每天吃药不如年底通血管
  近年来,一到季节交替温差变大、心脑血管病高发的时节,就有中老年人到医院找医生给输液“通血管”,希望以此“预防”心梗或脑中风。也有一些有过中风病史的患者嫌吃药麻烦,认为定期输液通血管“预防”中风更方便省事。
  “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洪教指出,预防中风是一场“持久战”,定期输液通血管只是一种突击行为。脑中风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内壁慢慢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血管变窄、最终使血管闭塞,甚至可脱落形成栓子阻塞血管。这些斑块好比“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裂导致中风。而要拆除这些“不定时炸弹”,就需要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此外,像高血压、糖尿病等中风的危险因素也要长期干预、控制。因此,预防中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定期通血管就可以做得到的。
  “而讲到防治中风,可选择的药物很多,并非药物费用越贵、疗效越好,适合病情的药物才是好药。”

  误区2:吃防中风药看广告问邻居
  很多病人认为去医院排队检查太麻烦,于是盲目听信各种广告、邻居推荐的药物来预防中风。对此,洪教授提醒说,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很多,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其他心脏病、无症状颈动脉狭窄、膳食习惯和营养障碍、缺少体力活动、肥胖和体脂分布异常、饮酒过量、睡眠呼吸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不同的人可能存在不同的危险因素,所以,从预防层面来说,正确的做法是先找出可能潜在的危险因素。”有中风家族史人群发病的概率高5%~10%,应及时接受遗传咨询,评估中风风险;高危人群除了了解心脑血管有无异常、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外,还应考虑进行颅内外血管评估。
  “脑中风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洪教授说,通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而不应盲目看广告或问邻居亲友荐药吃,因为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不一样,对他人有效的药不一定适合你自己。

  误区3:中风治好就不用再吃药
  很多病人认为中风治好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以为中风不会再光顾。
  “他们不知道脑中风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复发率。”洪教授指出,我国中风患者三个月的平均复发率10%,第一年复发率高达17.7%,五年复发率差不多是30%,10年内的累计复发率可达40%,每复发一次,症状加重一次。他提醒说,中风治好仅仅是临床症状消失,其危险因素的基础病变如高血压、糖尿病或动脉粥样硬化并没有治好。
  “虽然脑中风易复发,也无需谈之而色变,只要坚持服用药物,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还是可以预防中风再发的。”就血压、血糖、胆固醇与中风的关系洪教授分析如下:
  1.血压越高、脑中风风险越高。(参照正常值高限)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中风的相对发病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中风相对发病危险增加46%。降压治疗可显著有效的减少缺血性脑中风的再发风险。
  2.糖尿病可以将脑中风的风险增加1倍以上。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风险显著增加,死亡风险增加7.2倍。
  建议:治疗糖尿病的理想目标是空腹血糖≤6.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对于老年人,尤其是独立生活的、病程长、并发症多、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宜过于严格,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7.0%,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即可。
  3.胆固醇水平是导致缺血性脑中风复发的重要因素。总胆固醇每升高1mmol/L,脑中风的发生率可增加25%。
  建议:降低胆固醇水平以减少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复发及死亡。
  “总之,中风恢复后一定要继续干预治疗,加强自我保健,并定期检测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才能更有效地防复发。”他再三强调说。

  误区4:只有医师才能判断中风
  脑中风致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但如果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尽快到医院进行溶栓或取栓等治疗,多数能获得良好的疗效,甚至完全恢复。然而,很多人认为是不是中风,只有到医院医师看了才知道。
  “事实并非如此!普通人只要掌握了中风的常见特征表现,也能作判断。”洪教授举例说,比如,突然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活动不便;突然舌根发硬或言语困难不清;在短时间内一次或数次出现视物不清或失明;突然眩晕或头痛突然加剧等。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是一侧麻木、无力、言语不清、剧烈眩晕提示可能已经中风,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识别中风还有一个小窍门,即常用的‘fast’法。”他介绍说:
  “f”代表face(脸):如果发现面部不对称,要反复做微笑动作,看一侧口角是否下垂和面部肌肉运动是否一致;
  “a”代表arm(胳膊):如果发现两侧肢体力量不一致时,平举双上肢5秒以上,看是否出现一肢体无力下垂;
  “s”代表speech(言语):如果出现了口齿不清时,要反复说话或朗读,观察流利程度;
  “t”代表time(时间):如出现以上任何一种症状,提示有脑卒中的可能,要在第一时间内到医院就诊。

  误区5:怀疑中风先吃点药
  临床上,不少患者怀疑自己可能中风后,常常自己先吃点药,等一等看是否有好转。
  “这样心怀侥幸,结果往往耽误了抢救治疗的最佳时机。”洪教授提醒说,对中风患者来说,“时间就是大脑”,一旦发现自己或家人出现中风症状,既不要过度紧张,慌慌张张乱服药,也不应该过度从容淡定,不把它当一回事。正确的做法是要尽早拨打120紧急就诊,然后安静休息等医务人员来救援。
  目前很多医院已为急性中风患者的紧急治疗开通了绿色通道,在超早期的时间窗内急诊的患者,通过溶栓等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得到很好康复。一般来说,中风发生后,0~6小时内为脑中风治疗的黄金期,越早效果越好!患者如在发病6小时之内(最好3小时之内)进行溶栓治疗,常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误区6:一旦中风就会瘫痪
  一些脑中风患者因为治疗不及时,没有完全恢复正常,有的甚至致残。所以,很多人担心,是不是一旦中风就完了?
  “其实,进行合理的康复治疗大多数患者还是有希望生活自理,回归社会的。”洪教授介绍说,据世卫组织的一项统计:若能在发病后及时康复训练,超过60%的脑中风患者可以实现日常活动自理,20%的患者需要他人的少量的帮助就能生活自理,15%的患者需要较多帮助,仅仅5%的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因此,康复治疗是一种降低致残率的有效手段。”他建议康复治疗应在病情稳定后1周内开始,而最佳康复期在发病后3个月之内。功能障碍的恢复大部分在发病后3~6个月内完成,但6个月后也不应该放弃治疗。因为脑损伤的恢复过程没有终点,只是恢复进程逐渐减慢,运动功能的恢复可持续到病后1年或2年,甚至有研究证实可持续中风后5年以上。恢复何时到达平台期?这与障碍的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及有无认知障碍有关。
  “但康复治疗不能简简单单地理解为‘按摩’。”他提醒:脑中风后遗症不止瘫痪,还可能有情绪障碍、性格改变、不能言语、不能控制大小便等,患者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师制定的方案,促进全面康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