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

2018年03月13日 10600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创建人: 曾海 主任医师 重症医学科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 审核人 专家委员会 提交时间 2018-03-06 14:03:52

 

疾病基本属性

对应ICD-10疾病:头痛血栓形成 NOS癫痫

别名:暂无

英文名:cerebralvenousandsinusthrombosis

发病部位:颅内静脉和静脉窦

症状:颅内头痛视力下降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多发人群:多见于孕妇、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岁的年轻人群

并发疾病:暂无

治疗手段:综合治疗

是否遗传:

是否传染:

 

疾病介绍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约占所有卒中的0.5%-1%,多见于孕妇、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岁的年轻人群。

 

疾病知识

 

症状

头痛为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最常见的临床症状,90%的患者会出现。40%的患者出现局灶性或全身性痫性发作;颅内压升高造成的视盘水肿,可使视力进行性下降;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脑神经麻痹、失语及小脑体征。

 

病因

常见的病因: 

  1. 遗传性高凝状态:抗凝血酶缺乏、补体蛋白CBS缺乏、激活蛋白V抵抗、v因子突变、凝血酶原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突变致高半胱氨酸血症等。 

  2. 获得性高凝状态:怀孕、产褥期、高半胱氨酸血症、抗磷脂抗体、肾病综合征等。

  3. 感染:脑膜炎、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部、面部和嘴部感染、系统性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4. 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韦格纳肉芽肿、结节病、炎性肠炎、血栓闭塞性血管炎、Adamantiade-Bechet病等。 

  5. 肿瘤:神经系统肿瘤、全身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外实体瘤等

  6. 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严重贫血和自体免疫溶血性疾病、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等。

  7. 药物:口服避孕药、锂剂、雄激素、舒马曲坦,静脉输人免疫球蛋白、激素替代疗法、天冬酰胺酶、类固醇、违禁药品等。 

  8. 物理因素:头外伤、神经外科手术、颈静脉插管、腰椎穿刺、脑静脉窦损伤、静脉滥用药物等。 

  9. 其他因素:脱水(尤其儿童)、甲状腺毒症、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痿、先天性心脏病、放射治疗后等。

 

检查

  1.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 实验室与和腰椎穿刺检查;

  3. 影像学检查:CT、磁共振成像、磁共振静脉造影、CT静脉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

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特征、以及临床相关辅助检查综合判断确诊。

 

治疗

(一)抗凝治疗

1、无抗凝治疗禁忌证的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应根据患者体重给予皮下低分子肝素治疗或给予静脉肝素治疗(依据剂量调整),目标值使APTT增长一倍,然后转为口服华法林。

2、监测INR值并调整华法林剂量,目标值2.0-3.0。 需要监测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备有维生素K、硫酸鱼精蛋白等拮抗剂。

3、颅内出血并非抗凝治疗禁忌证,可评价出血体积大小,调整抗凝药物剂量,严重时可停用抗凝药。

4、抗凝持续时间:对于病因明确且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华法林可使用3个月;对于病因不明确的高凝状态可服用华法林6-12个月;对于复发性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可考虑终身抗凝。

(二)溶栓治疗

1、系统性静脉溶栓

2、静脉接触性性溶栓

3、动脉溶栓

4、机械碎栓

5、支架成形术

 

预后

早期明确诊断积极规范化治疗,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并且即使对于合并颅内出血的患者,也不会增加再次颅内出血的风险。

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血管再通率较高,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或尽管采用其他处理措施,但颅内压仍然较高者,则应考虑溶栓治疗。如延误治疗、误诊或漏诊,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

 

预防

本病预防主要针对病因预防,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病,如高凝状态、感染、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血液病等;

避免滥用药物如口服避孕药、锂剂、雄激素、舒马曲坦,静脉输人免疫球蛋白、激素替代疗法、天冬酰胺酶、类固醇、违禁药品等;

出现头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