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整形美容进展

2020年07月12日 859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亓发芝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近年来,乳房整形美容手术取得了显著进展。提出了完美乳房的概念与准确测量的方法。在隆乳方面,对假体的安全性,特别是对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关注,得到了重视;经腋窝切口双平面内窥镜隆乳成为中国特色;应用大容量自体脂肪注射隆乳,由于可在乳房内存在硬结、钙化等问题,需要谨慎对待,而局部少量的脂肪注射可以安全开展;自体脂肪和假体联合应用得以逐步推广。保留横膈的内上蒂垂直瘢痕巨乳缩小手术,已经取代倒“T”形的手术方法。在乳房再造方面,随着保留皮肤的改良根治术的开展,以及国内脱细胞真皮的临床应用,采用假体行一期即时乳房再造术已成为乳房再造的主要方法之一。新皮瓣的开发,进一步拓展了应用自体组织行乳房再造的视野。


原文参见: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7;(7):385-387.



  乳房是女性的第二性征之一。古原始时期,乳房的意义主要在于分泌乳汁、繁育后代,与生命的孕育和诞生联系在一起。现代人类对女性乳房的认识,不仅限于其生理价值,也是人体美的重要体现。在当今过于强调乳房美学与象征意义且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对女性乳房的大小、形态等过分赞誉,演绎了诸多的幸与不幸,造成了人类的悲喜剧。为了追求隆起丰满的乳房,成为“美丽”的女性,历史上人们曾经历过在乳房内注射液体石蜡、蓖麻油,以及近代的人工海绵、液体硅凝胶和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等方法,但引起了诸多的并发症,个别女性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乳房整形美容是整形外科最常见的美容手术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乳房整形美容手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1-10】。


  1 乳房美学——完美乳房


  人类关于女性乳房美的标准在不断地变化,并随着种族间的体质、传统文化和膳食习惯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美的标准有主观和客观之分,前者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和审美感受,后者认为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间的某种关系,存在于自然物质形式之中。事实上,美的本质和存在是客观的,而对美的认识和感受则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二者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人类对女性乳房的意识尽管受到种族、地域、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影响,但作为美的体现和美的象征,总是以丰满、匀称的乳房为美。尽管对乳房的审美在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下有一定差异,然而对称、挺拔、比例恰当的乳房无论在何种文化背景下,都被普遍认为是年轻、富有女性魅力的表现。


  标准胸围:完美乳房的胸围在身高的0.55倍左右,与腰围、臀围的比例约为1.00 ∶ 0.72 ∶ 1.10。


  正面观标准:完美乳房的乳头平面通过肱骨中点附近,胸乳距和乳头间距构成边长为16.0~21.0cm略扁的等边三角形,下皱襞呈半圆形。乳晕直径参考值在各人种间有一定差异,欧美人一般认为3.0~4.0cm的乳晕直径为美,大于5.0cm则为过大;国内女性的标准值较国外小为0.5cm。乳头直径应为乳晕的1/3,乳头高度在1.0cm左右。


  侧面观标准:完美乳房的上极坡度为直线或略凸出,下极为近似1/4半圆的凸面。乳头位于乳房的最突出平面,以乳头平面为界的乳房上、下极的高度比例为45 ∶ 55,乳头微微上翘20°(图1)。


图1 侧面观完美乳房形态标准


  除了乳房轮廓和位置美之外,其皮肤色泽及质地也是重要的美学因素。细腻、有光泽、有弹性的皮肤和色泽较浅而红润的乳晕作为未生育的特征,被认为是美的表现。


  2 隆乳成形术


  



  2.2 中国特色的隆乳术


  假体隆乳的本质是给假体提供良好的组织覆盖。在乳腺后间隙置入假体隆乳时,其组织覆盖量最少,但其位置更符合人的生理状态,对乳腺的隆凸作用最强。在胸大肌后间隙置入假体隆乳时,其组织覆盖量最厚,但其对乳腺的隆凸作用因受到肌肉的压迫而受到限制。结合上述2种术式的优点,由此出现了双平面隆乳术,并已被医患双方广泛接受,成为假体隆乳术的最佳方法。由于高加索人种具有手术后瘢痕不明显的特点,欧美国家多采用乳房下皱襞切口。国内由于对瘢痕的顾虑,多数医师选用腋窝下切口,随着内窥镜手术的出现,腋窝下切口内窥镜双平面假体隆乳术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并区别于欧美国家。


  2.3 脂肪注射隆乳的观点


  应用自体脂肪大容量注射隆乳,近年来受到广泛的追捧,并对提高脂肪移植的成活率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讨,对手术适应证、脂肪的处理,以及对少量、多点、多平面、多隧道的注射技术已经形成共识。但脂肪移植后不可避免地会形成硬结和钙化,因此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际上主流观点仍对一次应用大容量脂肪移植持谨慎态度,提倡可进行少量的脂肪注射,用于局部畸形的改善。


  2.4 自体脂肪联合假体隆乳术(复合隆乳术)


  在假体隆乳时,如果覆盖的组织量较薄,假体的边缘将不能做到自然过渡,这时可局部注射自体脂肪来修饰组织凹陷畸形。自体脂肪与假体联合隆乳可以避免二者的缺点,一方面假体提供了隆乳需要的体积,避免了应用大剂量脂肪注射引起的脂肪硬结、钙化、坏死等并发症;另一方面弥补了因置入假体所致的边缘凸显、形态不自然的缺陷【2】。根据脂肪注射的部位可分为以下4种情况:①脂肪注射于胸骨旁、假体的内侧,可弥补因胸骨过宽和乳房分离过度而致的畸形,起到加深乳沟的作用;②脂肪注射于乳房上极和假体的上方可使假体边缘过渡自然,避免平地突兀的畸形;③脂肪注射于整个乳房,可选择使用小一型号的假体;④脂肪移植用于对乳房纤维包膜挛缩的纠正,可将假体取出后用脂肪移植填充(不用假体),或将脂肪注射于整个乳房,应选择小一型号的假体。


  3 乳房缩小成形术


  乳房缩小成形术的方法有很多报道,但对于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仍有争议。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以下几种:①抽吸法乳房缩小术:适用于轻、中度乳腺增生及乳房形态良好、下垂不明显的患者;②乳晕双环形切口缩小术:适用于伴有下垂的轻、重度乳腺增生或单纯行乳房悬吊术的患者;③垂直切口乳房缩小术:适用于中、重度巨乳患者;④倒“T”形切口乳房缩小术:适用于巨大乳房患者。目前,倒“T”形切口手术已被垂直切口缩小术所取代。


  特别对于年轻未婚的女性,乳房缩小手术应慎重进行。由于该类患者对手术后出现的瘢痕反应非常敏感,因此,术前应向患者明确交代术后可能会出现瘢痕,并尽量选用切口较隐蔽、瘢痕较小的手术方式。对于可做可不做者,应推迟到结婚且哺乳后进行。


  在垂直切口巨乳缩小成形术方法中,保留乳房横膈的内上蒂方法,可以保留乳房浅表和横膈的二套血液供应,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另外,对患有增生性、巨大乳房的患者,术前需检测每个乳房的主要供血血管,个性化选择乳头乳晕的血管蒂,以保证手术的效果。


  4 乳房再造(重建)术


  4.1 新皮瓣的开发应用


  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改变,乳房再造术逐渐得以广泛应用。乳房再造分为即时再造和后期再造;其再造的方法分为自体组织移植和置入假体的方法【3-4】。自体组织乳房再造的经典方法包括:应用背部组织的背阅肌肌皮瓣或不用假体的扩大背阔肌肌皮瓣、应用腹部组织的带蒂横行腹直肌皮瓣(TRAM)和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近年来,许多新皮瓣得以开发和应用,如臀大肌肌皮瓣、纵行股薄肌肌皮瓣、横行股薄肌肌皮瓣、对侧乳房瓣等㈣,开拓了思路,打开了人们的视野。


  4.2 脱细胞真皮的应用


  假体乳房再造的方法操作简便,创伤较小,是乳房再造的最主要方法,约占乳房再造的80%。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的认识,保留皮肤和乳头的改良根治术及保乳手术得以推广应用。由于保留了乳房的大部分皮肤,因而采用脱细胞真皮联合假体隆乳使一期乳房再造成为可能,这是近年来乳房再造方法的重要进展㈣。若出现不能一期放置假体的情况,可应用脱细胞真皮联合扩张器的方法,将扩张器放置于胸大肌下,离断胸大肌的部分起点,对缺损部分用脱细胞真皮覆盖,后期需行假体置换【2】。目前应用的生物补片有脱细胞异体真皮、脱细胞猪皮、脱细胞牛心包,以及自体真皮、钛涂层聚乙烯补片等。


  4.3 自体脂肪在乳房再造术中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乳房再造术后对局部出现畸形的纠正,可以弥补因乳房再造术后所致的组织菲薄、局部凹陷以及瘢痕挛缩等不良形态。自体脂肪组织在实验室内对乳腺癌肿瘤细胞有促进作用,但在人体内大样本的资料研究中,尚未发现可以减低患者生存率和诱发肿瘤复发的证据【1-11】。


  总之,乳房整形美容手术虽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整形外科医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以便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相关阅读

  • 女性乳房美学标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 Clemens MW, Medeiros LJ, Butler CE, et al. Complete surgical excis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implant-associated anaplastic large-cell lymphoma. J Clin Oncol. 2016;34(2):160-168.

  2. Auclair E, Blondeel P, Del Vecchio DA. Composite breast augmentation: soft-tissue planning using implants and fat. Plast Reconstr Surg. 2013;132(3):558-568.

  3. Selber JC, Clemens MW, Oates S, et al. Autoderm: an alternative bioprosthetic for breast reconstruction. Plast Reconstr Surg. 2013;131(5):985-987.

  4. Cordeiro PG, Jazayeri L. Two-stage implant-based breast reconstruction: an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ual and technical approach over a two-decade period. Plast Reconstr Surg. 2016;138(1):1-11.

  5. Allen RJ Jr, Lee ZH, Mayo JL, et al. The profunda artery perforator flap experience for breast reconstruction. Plast Reconstr Surg. 2016;138(5):968-975.

  6. Park JE, Alkureishi LW, Song DH. TUGs into VUGs and friendly BUGs: transforming the gracilis territory into the best secondary breast reconstructive option. Plast Reconstr Surg. 2015;136(3):447-454.

  7. Salibian AH, Harness JK, Mowlds DS. Inframammary approach to nipple-areola-sparing mastectomy. Plast Reconstr Surg. 2013;132(5):700e-708e.

  8. Rodriguez-Feliz J, Codner MA. Embrace the change: incorporating single-stage implant breast reconstruction into your practice. Plast Reconstr Surg. 2015;136(2):221-231.

  9. Eltahir Y, Werners LL, Dreise MM, et al. Which breast is the best? Successful autologous or alloplastic breast reconstruction: patient-reported quality-of-life outcomes. Plast Reconstr Surg. 2015;135(1):43-50.

  10. Hammond DC, O'Connor EA, Scheer JR. Total envelope fat grafting: a novel approach in breast reconstruction. Plast Reconstr Surg. 2015;135(3):691-694.

  11. Gale KL, Rakha EA, Ball G, et al. A case-controlled study of the oncologic safety of fat grafting. Plast Reconstr Surg. 2015;135(5):1263-127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