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临床观察
2018年07月22日 472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I组30例,采用艾条隔姜灸内关穴配合静脉输液治疗;治疗组II组30例,根据不同的症型:痰滞型、胃虚型,分别采用青竹茹汤、香砂六君子汤2方加减,配合静脉输液;对照组III组,静脉输液治疗。结果 各组治疗前后妊娠呕吐疗效比较,I组与II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I组与III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II组与III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治愈时间比较,I组和II组、III组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 结论 中医药采用的口服中药配合静脉输液有一定的疗效,但疗程长,艾条隔姜灸内关穴配合静脉输液治疗止呕效果明显。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崔婷婷
【关键词】 妊娠剧吐 中药 内关穴 隔姜灸 静脉输液
妊娠剧吐是妊娠早期出现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的反应,中医称为恶阻,是妊娠早期最常见的疾患。由于呕吐频繁,不思饮食,迁延日久,可引起失水及电解质紊乱或代谢性酸中毒,甚至肝肾功能损害而成为重症恶阻,继而可引起发热、血压降低、黄痘、蛋白尿、尿酮体阳性,甚至昏迷,危及生命而需终止妊娠。笔者自2005年5月~2008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剧吐6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90例妊娠剧吐患者,全部为我院住院的6~12W的孕妇,年龄24~33岁,初次妊娠者31例,2次以上妊娠者59例。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高等中医药校一版教材《中医妇科学》[1]。关于妊娠恶阻的诊断标准:主症:A、妊娠早期恶心呕吐;B、头昏厌食;C、舌淡红或舌质红,苔薄黄或花剥;D、脉细滑或滑数。兼症:A、耳鸣;B、咽干口燥;C、五心烦热;D、腰膝酸软。辨证论治,分为三型:痰滞型,胃虚型,肝热型。肝热型不符合本次临床研究,不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痰滞型37例,胃虚型53例,共90例。
1.2.2西医诊断标准:
按《妇产科学》[2]诊断标准,排除非妊娠所引起的呕吐,根据呕吐的剧烈程度分重、中、轻度,重型呕吐一日呕吐5次以上,不能进食,食则吐,甚则呕吐黄水、苦水,伴面黄肌瘦、肌肤松弛。部分病人尿酮体阳性。中度病人每日呕吐4次以下,2次以上,能进少量饮食。轻度病人仅有恶心症状,不作为观察对象。其中重度呕吐病人33例,中度呕吐57例,共90例。
将以上病例随机分为三组,患者临床资料见表1。经F检验,各组年龄、妊娠次数、呕吐程度、辨证分型等项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O.05,具有可比性。
表1 患者临床资料
组别
N
年龄
妊娠次数
呕吐程度
辨证分型
初次
2次以上
重度
中度
痰滞型
胃虚型
I
30
29.13±4.503
9
21
11
19
12
18
II
30
29.06±4.559
10
20
12
18
12
18
III
30
29.93±4.664
12
18
10
20
13
17
2.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III组:每日输液2500~3000ml(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和10%葡萄糖注射液为主),液体中加维生素C、维生素B6。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计算补充碱性液体,适时增减。重症患者入院先禁食24h。
2.2 治疗组II组 :痰滞型,治法:化痰除湿,降逆止呕。方药:青竹茹汤加减:竹茹、陈皮、白茯苓、半夏各9g、生姜3g。胃虚型,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砂仁、陈皮、半夏、甘草各6g,白术、生姜各12g,茯苓、大枣、党参各15g。尿酮体化验阳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者给予西药补液。
2.3 治疗组I组 :将前臂放一平坦处,用75 酒精反复涂擦内关穴,以皮肤发红,触之有温热感为宜,将姜片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内关穴部位,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20分钟,日1次。酌情配合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3.疗效标准:根据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治愈:主症(恶心、呕吐等)、次症均消失或明显改善,或主症改善,其余症状完全消失,化验室检查转阴。有效:主症、次症均有改善,化验室检查有好转。无效:主症、次症均无改善,化验室检查无改变。
4.治疗结果:
4.1 各组治疗前后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2
表2 各组治疗前后治疗效果的比较n(%)
组别
n
痊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无效率%
I
30
27
2
1
96.7
3.3
II
30
17
10
3
90
10
III
30
7
12
11
63.3
36.7
经χ2检验,I组与II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XII=1.071,P>0.05),I组与III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XIII=10.417,P<0.005),II组与III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XXIII=5.963,P<0.01)。
4.2 各组治愈时间比较 见表3
表3 各组治愈时间比较
组别
n
<3d
3-5d
5-10d
>10d
总治疗天数
I
30
19
8
2
1
99
II
30
5
8
13
4
166
III
30
2
6
8
15
241
总治疗天数比χ2=59.838,P<0.01,I组和II组、III组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5.讨论
妊娠呕吐是妇科临床病因迄今未明的一种常见疾病。孕妇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反应,严重者常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受损,甚则昏迷。其产生的某些并发症(如高、低血钾症,食管黏膜损伤,食管出血,酸中毒,肝肾功能衰竭,韦尼克脑病等)对母体造成严重的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并发酮尿症,对婴儿智商有不良影响[3,4]。故迅速地治愈本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妊娠剧吐的产生机理,西医认为可能与血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的急剧增高有关,亦可能与体液代谢,维生素缺乏,以及患者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精神紧张,如恐惧,厌烦妊娠等有关。西医治疗主要是输液(加维生素B6止呕)、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支持疗法。对于该病,祖国医学早有记载,称之为“恶阻”、“子病”等。中医认为,妊娠剧吐的病因是脾胃虚弱、肝气偏旺、痰湿内阻,病久可成阴液亏损,精气耗散之候,从而将该病分为三型论治:胃虚型拟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痰滞型拟化痰除湿,降逆止呕,予青竹茹汤加减;肝热型拟抑肝清热,降逆止呕,予芩连温肝汤加减。其中以前两型最多见,本次研究主要讨论前两型。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半夏、甘草、大枣健脾养胃,益气和中;竹茹、木香、砂仁、陈皮疏肝理气,清热安胎;陈皮既能健脾行气,且与半夏、竹茹、生姜相伍,降逆止呕。诸药相合,共司益气健脾,疏肝泄热,平逆胃气之职。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穴,又为阴维脉交会穴,具有理气降逆.安心养神,镇静止痛之功效。生姜性辛,微温,入肺脾胃经,降逆止呕,散烦闷,开胃气。
对于呕吐患者,西医治疗妊娠早期呕吐用药非常局限。中医药采用的剂型主要为汤剂,用药需进行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呕吐患者中药汤剂难以服用,且疗程长。艾条隔姜灸内关穴止呕效果明显,且简便易行,实用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