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研究院研发出新型急性白血病(AML)抑制剂
2017年12月07日 9474人阅读
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白血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克隆性疾病,目前临床上没有特异性的针对此类癌症的靶向药物。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药物学团队继发现抗癌药物依鲁替尼(Ibrutinib)有可能成为治疗FLT3-ITD阳性AML的有效靶向药物(该研究成果已在Nature旗下的国际医学期刊《白血病》(Leukemia)上发表)后,在依鲁替尼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设计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FLT3靶向抑制剂CHMFL-FLT3-122。12月2日,ACS旗下的药物化学核心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对刘青松课题组、刘静课题组的该项联合研究成果以Discovery of (R)-1-(3-(4-amino-3-(4-phenoxyphenyl)-1H-pyrazolo[3,4-d]pyrimidin-1-yl)piperidin-1-yl)-2-(dimethylamino)ethanone (CHMFL-FLT3-122) as a Potent and Orally Available FLT3 Kinase Inhibitor for FLT3-ITD Positive Acute Myeloid Leukemia 为题进行了报道(DOI:10.1021/acs.jmedchem.5b01611)。
该抑制剂对急性髓性白血病中的FLT3-ITD阳性的FLT3激酶自磷酸化及下游信号通路具有较好抑制作用,并且能有效使细胞周期停滞,诱导此类细胞凋亡。在临床前动物实验中,该化合物可以有效地阻滞FLT3-ITD突变肿瘤在小鼠体内的增长。
FLT3 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3q12,其是III型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正常生理环境下,FLT3只在髓系和淋巴系的干细胞中表达,其所编码的蛋白对健康人的组织和髓系、淋巴祖细胞的增殖、分化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FLT3基因的异常表达、突变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大约30%AML患者中存在Fms样酪氨酸激酶3(FMS-Like Tyrosine Kinase 3)的基因突变,其中FLT3蛋白的近膜结构域的内部串联重复序列突变(FLT3-ITD)是AML中最主要的突变之一,此突变即为急性髓性白血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FLT3成为靶向治疗AML的重要靶标。
目前该抑制剂以及其类似物已经分别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201510547224.9)和国际PCT专利的保护,并与安徽省合源药业合作进行国家1类创新药物的产业化开发。
合肥研究院强磁场中心的助理研究员李希祥,博士研究生王傲莉、余凯琳,助理研究员齐紫平是这项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该项研究获得了中组部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以及中科院科技创新“交叉与合作团队”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