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胆囊炎

2018年02月17日 8612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已成为不可切除性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近年来,该方法被应用于肝脏血管瘤的治疗,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广泛应用的同时,对其副反应也有了较深入了解,主要有发热、腹痛、厌食、恶心、呕吐等,对于这些副反应的处理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对于作为腹痛原因之一的化学性、缺血坏死性胆囊炎的认识尚不够深入。本文回顾分析行TACE治疗的138例肝癌患者和4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资料,对TALE后化学性、缺血坏死性胆囊炎进行初步探讨。.
    TACE术后发生胆囊炎者17例(其中原发性肝癌9例,转移性肝癌5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男14例,女3例),发生率为12%(17/142)。发热17例,为中到高热,最高者达39.6ºC。右季肋部疼痛17例,10例伴右肩部放射,疼痛一般在术后即刻或1~3天后出现,持续7天左右。12例术后腹部B超示:胆囊增大,胆囊壁轮廓模糊、增厚,呈“双边征”;5例CT示胆囊增大,壁增厚,胆囊窝渗出液。
    讨论:
TACE术后多数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常常是由于栓塞肝动脉时伴有胆囊动脉的栓塞,因此,严重腹痛部分可能是由于胆囊急性缺血所致。目前病理根据胆囊受累程度将胆囊梗死分为III级:I级<50%、II级≥50%、III级约为100%。TACE后并发胆囊炎,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解剖因素:胆囊动脉通常从肝右动脉发出,为终末动脉,缺少侧支循环,一旦阻塞极易导致胆囊梗死。TACE时导管放至肝固有动脉或肝右动脉,栓塞剂往往容易流入或返流入胆囊动脉,部分或全部栓塞胆囊动脉主干和/或其分支,引起胆囊缺血性坏死性炎症。(2)导管位置:理论上,将导管尖端置于胆囊动脉分支以远可避免胆囊动脉的栓塞,不会发生胆囊坏死。但据研究证明,即使将导管尖端置于胆囊分支以远,也不能避免胆囊炎的发生,这与药剂返流有关。(3)栓塞剂与化疗药物:早期肝脏TACE多采用明胶海绵微粒,资料显示,使用明胶海绵微粒胆囊炎发生率高达50%,并且微粒越小胆囊梗死程度越重。单纯药物灌注胆囊炎的发生率并不高,说明化疗药物存留于胆囊壁时间较长,同时伴有胆囊血管的栓塞才是引起胆囊炎的主要原因。
当患者术后出现右上腹痛、发热、甚至高热,白细胞总数和/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时,要想到胆囊炎的可能,结合腹部B超或CT表现可以及时作出诊断。诊断明确后,给予禁食,静脉营养支持,654-2解痉止痛,抗生素抗感染,一般来说,经积极保守治疗3~5天后,患者均能好转,胆囊动脉均能再通。TACE后胆囊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坏死穿孔,处理不及时会危及患者生命。
本文引自毕永民,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年第22卷第3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