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肌痛规范诊疗中国行

2019年11月25日 828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中国医学论坛报

有一种慢性疼痛,遍布全身,迁延反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常规检查常未见异常,患者往往辗转就医却得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它就是纤维肌痛(Fibromyalgia,FM)。据统计,全球有2%~4%的人口罹患此病,中国约有5200万FM患者。在国外,FM的研究已相对深入,临床诊治也有丰富经验,但在中国,对它的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提高中国临床医生的认知,促进FM的规范化诊治,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麻醉学、风湿病学和精神病学的丹尼尔·克劳(Daniel Clauw)教授受邀就FM的临床诊疗展开巡讲,并分别与上海、广州和北京的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度的学术交流。此次巡讲Clauw教授分享了题为“FM诊疗进展及经验分享”的学术内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FM的相关概念、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风湿科梁东风


现场回顾——FM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现状

01
“第三种疼痛”——以纤维肌痛为代表的中枢性疼痛

2017 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批准了关于“第三种疼痛”的术语,定义为“ 痛觉改变引起的疼痛,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存在导致外周伤害性感受器激活的组织损伤,或者没有引起疼痛的躯体感觉系统疾病或病变”,不同于已经认识到的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Clauw 教授将其称为“ 中枢性疼痛”,FM是典型代表。那么,它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呢?

02
似是而非 ,似曾相识——原发性纤维肌痛和继发性纤维肌痛

Clauw 教授从两张膝关节影像引出思考——临床上普遍存在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不一致的情况。40%影像学提示有膝关节病变的患者没有疼痛表现,而10%的膝关节疼痛患者影像学无异常,类似情况在下腰痛等慢性疼痛患者中广泛存在。

Clauw 教授以“电吉他音量调节”进行类比。电吉他可通过拉紧琴弦或调大扩音器的音量来放大音量,中枢疼痛处理调节器就相当于电吉他的扩音器,当中枢疼痛处理调节器“音量”放大,即“中枢敏化”,即使没有外周刺激,也可能会出现疼痛;相应的,如果患者外周出现局部病变,但是中枢疼痛调节器“音量”并未放大,患者就不一定会表现出疼痛。这也就解释了上述不一致情况的原因。而以FM 为代表的中枢性疼痛,就是一种由于中枢疼痛处理调节器“音量”放大引起的疾病。

FM 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原发性FM 又称为“自上而下”型(Top-Down),没有明确的神经病理性或创伤性/炎症性损伤,患者伴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比例较高,对其他感官刺激也高度敏感。

继发性FM又称为“自下而上”型(Down-Top),是由于持续的外周刺激导致中枢敏化,从而引起疼痛放大。这类患者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比例稍低、不存在其他感官刺激敏感性增强。

03
临床应用——如何诊断纤维肌痛

临床上,慢性疼痛患者往往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三种疼痛机制,如上所述,部分骨关节炎患者,其影像学异常与临床症状不一致,常规治疗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中枢性疼痛。而以FM为代表的中枢性疼痛由于没有常规的生化指标或影像学阳性特征,易被忽视,导致临床评估不准确或治疗不充分。

Clauw 教授剖析了美国风湿病学院(ACR)FM 诊断标准的演变过程。1990 ACR诊断标准强调“疼痛”为核心症状,以压痛点计数,但未考虑FM 其他特征性临床表现。且压痛点计数在临床操作方面具有局限性。随着研究深入,2010/2016 ACR诊断标准摒弃了压痛点计数,采用问卷评估,包含弥漫性疼痛指数(WPI)和躯体症状严重度评分(SSS),总分为31分,评分≥12分则疑似FM。

Clauw 教授指出,通过问卷评分,还可以评估患者中枢疼痛处理调节器“音量”放大的程度,即可用“FM倾向”来描述中枢性疼痛的程度,以此帮助临床医生识别疼痛的机制,辅助诊治。任何慢性疼痛患者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FM倾向,而以FM 为典型代表的疾病仅仅是“冰山一角”。

04
研究进展——纤维肌痛的病理生理机制

Clauw 教授指出,FM 是一种典型的以中枢敏化为特征的中枢性疼痛疾病。功能磁共振成像能够清晰的呈现中枢性疼痛患者的大脑结构变化,与非中枢性疼痛患者的大脑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鉴于目前没有针对FM 的客观指标,功能磁共振成像有望成为FM 的临床评估依据。

除了影像学表现外,大脑内神经递质也发生了变化,参与疼痛控制“音量”调高的递质,如谷氨酸、P 物质等浓度升高,而参与疼痛控制“音量”调低的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5- 羟色胺 1a,b(5HT1a,b)等浓度下降,从而导致疼痛放大,患者出现广泛性疼痛。在相关研究中,阿片类物质是一种水平升高的参与“音量”调低作用的递质,这可能有助于解释阿片类药物对这类中枢性疼痛不起作用的原因。

05
纤维肌痛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所有疼痛患者,均需根据疼痛机制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FM 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要兼顾疼痛、疲劳等症状。

强证据药物治疗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普瑞巴林),SNRIs(如度洛西汀、文拉法辛)、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Clauw 教授强调针对中枢性疼痛,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阿片类药物均是无效的,他还回顾了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带来的危害和问题。强证据非药物治疗包括患者教育、有氧运动和认知行为疗法。

06
痛定思“痛”——为“第三类疼痛”留根弦

最后,Clauw 教授做了精辟的总结:当面对慢性疼痛患者,不仅要考虑其外周伤害感受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还应考虑是否可能存在第三种疼痛—中枢性疼痛,其特征是中枢敏化引起的中枢疼痛调节器放大,疼痛敏感性增加,其临床表现不仅仅是典型的FM,还可能隐藏在任何慢性疼痛性疾病中。ACR问卷可以用来辅助评估患者中枢性疼痛的程度,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问与答

问:FM是一组症候群还是独立的疾病?
目前对于FM 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发病机制均已有清晰的认知,所以FM是独立的临床疾病。

问:对于FM 不同的诊断标准,如1990/2010/2106 ACR标准和AAPT标准,还有纤维肌痛快速筛查工具(FiRST)表,您如何推荐应用?
FiRST问卷仅用于FM筛查,而ACR及AAPT标准均可用于FM的诊断。

2019 AAPT 标准较简易,可做快速诊断。而2010/2016 ACR标准结合WPI+SSS的评分,可对FM的早期风险及疾病严重程度做预估,也可以用来评估随访治疗情况,推荐作为临床诊疗或研究应用。

问:您觉得临床上哪些患者需要进行FM的评估?何时考虑进行药物干预?
临床上只要是慢性疼痛患者,都建议给予ACR问卷评估,因为患者就诊时往往主诉疼痛最严重的部位,可能会忽略其他较轻程度的疼痛部位。

如上所述,ACR评分总分越高,提示疼痛源于中枢机制的可能性及程度越大,≥12分可以考虑FM,给予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类等药物治疗,如果评分≥8分,患者疼痛伴随显著乏力、睡眠障碍等,早期给予此类药物干预,也会带来获益。

问:您觉得哪些辅助检查对FM诊断有一定意义?
从目前研究来看,功能性核磁,能反映FM患者的中枢敏化状态及程度。

问:FM和躯体化障碍如何鉴别诊断?
两者是不同的独立疾病,可能有重叠的临床表现,但FM的疼痛有全身广泛性分布的特征,而躯体化障碍的疼痛范围多局限。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FM为慢性广泛性疼痛,而躯体化障碍为原因不详的身体不适障碍,两者分属不同疾病类别。其次,功能核磁能证实FM患者的中枢敏化机制,而躯体化障碍与心理神经功能缺陷、大脑中神经化学紊乱、自主神经内分泌和神经免疫相关机制等有关。

问:对于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钙离子通道调节剂、SNRIs,您会如何选择及应用?
不同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普瑞巴林,主要抑制中枢疼痛传导的上行通路,且对睡眠有显著改善作用。SNRIs如度洛西汀,主要增强下行通路的抑制作用。建议个体化治疗,因为FM患者症状多样,我经常会联合用药,如晚上服用普瑞巴林,早上服用SNRIs。

问:FM药物治疗疗程如何判断?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评估,如果患者觉得症状缓解,可以试着逐渐减量至停药,但很多患者会在减量或停药过程中病情反复,有些可能需要终生服药干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