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甲癖
2018年07月19日 7546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咬甲癖指儿童反复出现自主或不自主的啃咬手指甲的行为,也可以是吮手指行为的继续。严重者可发展为咬脚趾甲。常见于5~18岁儿童青少年。大约50%的儿童在早期会出现这种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率下降,有些可持续到18岁以后。5~10岁期间的发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增大以后,男孩咬指甲更为常见。啃咬指甲有家庭内多发倾向。儿童咬指甲行为常发生在情绪紧张不安时,如家庭不和、心情矛盾、精神过度紧张。另有儿童由于教养不当,致使此种行为成为习惯性。
(二)咬甲癖有哪些表现?
咬甲癖的程度轻重不一。大多数咬致指甲会导致指甲顶端凹凸不平,不能覆盖指端,极少修剪指甲。严重者的孩子可能会把指甲或指甲周围的皮肤咬出血,还可导致感染,比如引起甲床炎、甲沟炎,有的甚至引起整个指甲脱落或手指端变形。有的儿童还伴随其他不良行为问题,如多动、睡眠不安、抽动、吸吮手指、挖鼻孔等。
(四)咬甲癖的背后是什么?
心理学上认为强有力的制止孩子的行为,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惩罚也可以强化它,例如孩子因为一件事情被骂被打,这可能是一种强化,这种强化就会让这个行为变本加厉。假如家长不把孩子咬指甲当作问题,在最初孩子咬指甲的时候告诉孩子可以咬指甲,但是一定要把手洗干净了再咬,孩子咬指甲有可能一早就缓解许多了。该行为会成为孩子固定的情绪释放方式, 当面临生活、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或不良的人际关系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安抚,但同时这些行为可引发父母的焦虑,他们试图通过管理、惩罚使孩子摆脱神经质行为。但由于孩子并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处理焦虑,替代神经质行为,甚至有的孩子对焦虑情绪没有起码的觉察与识别能力,禁止他行为的结果是把问题搞得更大。同时,由于父母的关注引发孩子越来越关注这样的小动作,最终导致孩子的身心受到创伤。
(三)出现咬甲癖以后应该怎么办?
应对的关键在于找出儿童情绪困扰、焦虑的原因来缓解其压力,可减轻或消除这种行为。同时教会儿童养成定期修剪指甲的良好习惯。对较严重的咬指甲儿童,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在家庭中最初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孩子对行为的关注,并针对一些好的改善及时奖励。如果效果不明显,在孩子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家长可以故意忽视,并帮助孩子建立更积极和有效率的生活行为,促使他的心身成长加速。当孩子对咬甲有意识,甚至感到有不好的心境时,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这些行为只是成长中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自然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