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皮肤病医院科普:什么是反向银屑病
2020年10月16日 9140人阅读
反向银屑病是指皮损主要位于身体皱褶部位的银屑病,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易误诊为多种累及间擦部位的皮肤病。反向银屑病的治疗具有挑战性,特别是与斑块型银屑病并存时。治疗应以局部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可以应用物理治疗,一般不采用系统治疗。
一、概述
反向银屑病(inverse psoriasis)是指累及间擦部位的银屑病,间擦部位包括腹股沟、会阴、生殖器、臀沟、腋窝或乳房下等。之所以称为「反向」,是因为这与银屑病典型的伸侧受累相反。
临床上亦可称为反转型银屑病、屈侧银屑病或间擦性银屑病。由于反向银屑病在儿童中较为典型,累及婴儿尿布区的甚至可以称之为「尿布银屑病」。
数据显示,斑块型银屑病患者中的反向银屑病患病率在 2% 到 6% 之间。虽然反向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与斑块型银屑病基本相同,但诊断上没有确切的标准,临床可能误诊为多种累及间擦部位的皮肤病。更重要的是,此病的治疗与传统的斑块型银屑病有较大的差别。在此详细讨论反向银屑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要点,抛砖引玉,共交流学习。
二、临床特征
反向银屑病本质上属于特殊部位的斑块型银屑病。反向银屑病可单独发生,但更常见的是与典型的斑块型银屑病皮损并存。
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腋下、肛门生殖器和乳房下,也可累及肘前、腘窝、脐部、耳后及指间。
皮损特征方面,与斑块型银屑病不同的是,反向银屑病的白色鳞屑通常轻微或不存在,主要皮损为红色斑片或斑块,皮损边界清楚,表面易湿润、光滑、有光泽。个别时候表面可糜烂和浸渍,可有瘙痒,出汗可引起刺激和疼痛。
如果反向银屑病皮损很少或单发于间擦区域,则诊断困难,可能需要实验室检查和/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
三、鉴别诊断
反向银屑病需要与其他可累及间擦区域的皮肤病相鉴别,包括间擦疹、真菌感染、细菌感染、接触性皮炎和脂溢性皮炎等。
间擦疹:表现为间擦部位的红斑、浸渍、糜烂或裂隙。病因包括机械摩擦、局部感染(如真菌和细菌感染)等。肥胖、潮湿、多汗、卫生条件差、穿着羊毛和合成纤维衣物等因素可能会加重疾病。
真菌感染: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色斑片,表面白色鳞屑,中央可消退,边缘呈环堤状隆起,有时可见小水疱。通过真菌学检查可以鉴别。
红癣:是由棒状杆菌属的微细棒状杆菌引起的一种皮肤局限性浅表的感染,易发于皮肤摩擦部位。皮肤主要损害为境界清楚、边缘不规则的斑片,伍德灯下可见珊瑚红色的荧光。通过伍德灯或细菌培养可鉴别。
脂溢性皮炎:皱褶的脂溢性皮炎表现为红斑表面被覆黄色油腻性鳞屑,常伴糜烂和裂隙。间擦部位的脂溢性皮炎多见于免疫抑制患者(如 HIV 感染)。头面部等脂溢性皮炎好发部位同时出现皮损有助于鉴别。
接触性皮炎: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可发生在皮肤皱褶处。主要接触物包括除臭剂、香料和合成内衣。特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色斑片,表面伴有水疱。通过病史(接触史)和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
其他皮肤疾病:包括特应性皮炎、扁平苔藓、Darier 病、Hailey-Hailey 病、乳腺外 Paget 病、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glucagonoma syndrome)、肢端皮炎肠病和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等也可发生在间擦部位,通过临床、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检查等可以进行鉴别。
四、总结
反向银屑病是特殊发病部位的斑块性银屑病。此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但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累及间擦区域的皮肤病。由于部位特殊,其治疗策略与传统的斑块型银屑病有所不同。用药方面,总体循证医学证据比较欠缺。外用药物主要可选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或维生素 D 类似物,系统治疗还有待更多研究探索。
温馨提示:皮肤病容易反复、根据个人的症状不同,用药方式也不一样,要针对性的治疗。如有皮炎、湿疹、痤疮、银屑病、白-癫疯、疱疹、手足癣、鱼鳞病、斑、疤痕等皮肤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