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残疾家庭康复指导(上)
2018年02月13日 9262人阅读
一、精神疾病包括哪些内容?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心理)障碍,指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异常表现,泛指所有的各类精神障碍。最简单分为4类:
1、“疯”——重性精神病(含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及心境障碍等)。
2、“痛”——轻性精神病(包括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及适应障碍等)。
3、“怪”——人格障碍(包括品行障碍、性格问题及性心理障碍等)。
4、“呆”——智力障碍(包括精神发育迟滞、老年性痴呆等)。
二、什么是精神残疾?
精神疾病≠精神残疾=精神障碍>1年 + 社会功能缺陷
在精神残疾中,精神分裂症所占比例最大。精神残疾分级为重度(一级)、中度(二级)、轻度(三级)。
三、精神疾病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危害?
1、伤害自己。精神病患者自控能力差,经常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
2、祸及他人。由于受精神症状的支配,会出现危险的冲动行为,攻击他人。
3、殃及家庭。负面影响家人的工作和生活,对未成年人造成某种影响。
4、危及社会。精神病患者对于社会的危害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四、精神医学治疗手段有哪些?
对精神病的治疗现在提倡全病程治疗,包括早期干预、急性期治疗(调药期2-4周、巩固期3-6月)、维持治疗(>5年)。一般采取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包括精神药物、心理治疗(包括家庭心理治疗)、生态治疗(环境改善、社会支持和家庭护理)、康复训练、理疗等。
五、精神科什么是好药?
1、安全:无过度镇静,副反应轻,无长期后遗症。
2、有效:改善阴性、阳性症状,提高认知功能。
3、简便:服药方便,患者及家属依从性高。
4、经济:成本收益比合理,即物美价廉。
六、精神药物包括哪几类?
第一大类:抗精神病药物,经典的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三氟拉嗪等,非经典的新型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派罗匹隆等。
第二大类:抗焦虑药物,包括利眠宁、安定、舒乐安定、氯硝安定、阿普唑仑、三唑仑等。
第三大类:抗抑郁药物,传统的丙米嗪、阿米替林等;新型抗抑郁药如氟西汀、氟伏沙明、帕罗西汀等。
第四大类:抗躁狂药物:主要指锂盐,还包括卡马西平、丙戊酸美等。
七、抗精神病药物有哪些特性?
1、有明显的抗精神病作用,对阳、阴性症状均有良效。
2、多数药物能引起副反应,尤其椎体外系统反应(如双手震颤、静坐不能、四肢僵硬。
3、每种药物用药剂量均有一定的限度,并无用量愈大,疗效愈高的作用。
4、药物治疗过程中,如已达到痊愈时则出现对药物的敏感性增高,须逐渐减量。
5、抗精神病药物均为对症治疗,故须维持治疗,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6、长期应用,一般不会成瘾和出现耐药性。
八、精神药物能导致精神病吗?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治疗精神病的化学药物可以引起精神症状,这种现象称为“精神矛盾反应”,也称为药源性精神障碍、精神副反应,如出现感觉过敏、注意涣散、记忆减退、焦虑抑郁或激惹烦躁、幻觉妄想、冲动伤人、意识模糊、失眠或嗜睡等。
九、精神疾病疗效分五个等级。
1、痊愈(缓解):症状完全消失(或停止发作),社会功能恢复,自知力恢复。
2、显著进步(明显缓解、):症状基本痊愈(或发作减少50-75%),具有参加一定工作的可能,自知力部分恢复。
3、进步(部分缓解):症状减轻或部分消失(或发作减少25-50%),恢复工作学习可能有困难,自知力缺乏。
4、无变化(未缓解):症状无改善(或发作无减少)。
5、恶化:症状较治疗前进展、加重(或发作次数增加)。
十、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如何?
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次发病后应用药物治疗常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精神症状可以获得较好控制,但之后的病程每个患者都可能表现的不同。部分患者疾病痊愈,部分患者病程反复,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