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 疮
2018年07月31日 650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上以颜面及胸背部皮肤散在性粉刺、丘疹、脓疱、结节或囊肿等皮损,伴有皮脂溢出为特征,易反复发作。痤疮是常见多发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0%~24%,好发青春期后的年青人。本病的发生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及遗传有关。另外饮食、胃肠功能障碍、精神因素、月经、化学物质刺激等亦可诱发本病。
本病属于中医 “肺风粉刺”范畴,中医认为多由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熏蒸面部而发;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或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瘀痰,凝滞肌肤而发。其病位在肌肤,与肺、脾胃、肝有关。
【诊断要点】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初起在毛囊口,呈现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亦可演变为脓疱。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结性囊肿。
2多发于男女青春期之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
3多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感外邪等诱发。
4青春期过后,多数可自然减轻。
5妇女多伴有月经不调。
【辨证用方】
痤疮的辨证,重在辨别风热、湿热与痰湿凝结证,以丘疹色红,或有痒痛,多为肺经风热证证;以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尿黄,多为湿热蕴结证;以皮疹结成囊肿,或有纳呆,便溏,多为痰湿凝结证。其治疗根据风热、湿热与痰湿凝结证的不同,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1. 肺经风热证
主症: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宣肺清热
(1) 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
[组成与用法] 枇杷叶12g、桑白皮12g、黄连9g、黄柏10g、党参10g、甘草6g
[功能主治] 宣肺清热
[加减应用] 肺热重者加黄芩、桅子、野菊花、赤芍、茅根、生槐花、苦参;皮脂溢多者加生薏米、生白术、生枳壳。感染重者加蒲公英、地丁。形成结节或囊肿者加夏枯草、贝母。
[临床报道] 莫国兴用此方加减,皮疹色鲜红,以丘疹为主,间有脓疱者加紫草、赤芍、丹皮、浙贝,皮肤油腻不适、皮疹有丘疱疹或脓疱、结节者加浙贝、大黄、茯苓、泽泻、苍术。病情呈周期性变化,并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者则加柴胡、益母草、当归、渐贝。共治疗100例,总有效率96%。(广东牙病防治1997年第五卷第三期)
(2) 桑蝉地甘汤(王德林教授经验方)
[组成与用法]生地、桑叶各30g,威灵仙、蝉蜕、白鲜皮、白蒺藜、丹皮、赤芍各15g,甘草8g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
[加减应用] 肺热偏重加银花、蒲公英、侧柏叶、地骨皮等,胃火盛加黄连、山桅、生石膏、寒水石等。
2.湿热蕴结证
主症: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通腑
(1) 黄连解毒汤(《外科秘要》)
[组成与用法] 大黄、黄芩、全瓜楼18g,桅子各9g,黄连、甘草各6g。水煎服。
[功能主治] 清热化湿通腑
[加减应用]热重加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鹿含草各15g,脓疱较多加蒲公英、银花、野菊花。
(2)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茵陈蒿15g、桅子10g、大黄6g、枇杷叶15g、桑白皮10g,、蒲公英15g,旱莲草30g,丹皮10g,生甘草13g
[功能主治] 清热化湿通腑
[加减应用] 口干加生地、麦冬、生石膏;经前重加香附、当归、益母草。
[临床报道]林绍辉等用此方合以维胺酯治疗痤疮70例,结果治愈32例,显效29例,进步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7%(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4)
(3)龙胆泻肝汤(《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 :胆草8g,桅子、黄芩、当归、泽泻、车前草、茵陈各1 Og,柴胡12g,木通5g,生草3g
[功能主治] 清利湿热
[加减应用] 大便秘结,加大黄12g;皮肤油腻,加生山碴、炒枳壳各l0g;消化不良,加焦三仙各l0g;月经不调,加益母草15g,香附l0g。
[临床报道]吴瑞明等用此基本方加减治疗寻常性痤疮70例,结果治愈28例,显效25例,进步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9%,治愈率38.35%。(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2)
3.痰湿凝结证
主症:皮疹结成囊肿,或有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
治法: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1) 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
[组成与用法] 海藻、昆布、夏枯草、丹参各log,生牡蛎(先煎)30g,全瓜萎、连翘各15g,皂刺、陈皮、当归各log,贝母(冲服)6g。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化痰软坚
[加减应用] 若大便秘结,加大黄12g;皮肤油腻,加生山碴、炒枳壳各log;消化不良,加焦三仙各log;月经不调,加益母草15g,香附l0g。
【辨病用方】
(1) 逍遥散加味(《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当归20g,白芍30g,柴胡10g,茯苓、白术各15g,甘草lOg。
[功能主治] 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佐以凉血解毒,清热化湿,化痰散瘀
[加减应用] 肺经风热型加枇杷叶、桑白皮、丹皮、桅子各10g,黄芩15g;肠胃湿热型加茵陈、黄柏各10g,薏苡仁20g,大黄(后下)6g;血瘀痰凝型加陈皮6g,制半夏、夏枯草各10g,生牡蛎(先煎)30g;冲任不调型加当归、益母草、女贞子各20g。
[临床报道]王玉用此基本方加减治疗痤疮83例,结果治愈66例,显效10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7%。(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3)
(2)白芷痤散(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年2月第17卷第1期)
[组成与用法] 白芷9g,白芨9g,辛夷9g,黄芩3g。将处方中的药物研成极细粉,过筛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59左右,用蜂蜜及蒸馏水调成糊状,即成药物面膜液。每晚先用洁面乳洁面后,用干净毛刷粘面乳液均匀涂于面部(眼、鼻、口除外),经20一30 min取下面膜,清洁面部,涂上少许营养霜即可。每dl次,6次为1疗程,一般治疗3- 6个疗程。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消肿生肌
【对症用方】
痤疮的对症用方主要是针对痤疮的不同的类型进行选择。
脓疱或结节性痤疮
痤疮平(徐宜厚经验方)
[组成与用法]茵陈蒿、白花蛇舌草、虎杖、蒲公英15g、金银花、夏枯草、赤芍浙贝母、桃仁、玄参、黄芪、紫花地丁、连翘10g、生石膏30g。每日1剂,水煎内服。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泻火,活血化瘀散结。
2囊肿性痤疮
化瘀散结丸(《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归尾60g、赤芍60g、桃仁30g、红花30g、昆布30g、海藻30g、炒三棱30g、炒莪术30g、夏枯草60g、橘皮60g、制半夏60g,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2次,每次9克。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消痰软结。
【外治疗法】
1颠倒散(《医宗金鉴》)
[组成与用法]由大黄粉、硫磺粉等分构成,凉水调和,外涂患处,30分钟或1小时后温水洗去。每日1-2次。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临床报道]杨柳用此方加用芦荟治疗寻常性痤疮342例,痊愈率44.15%,总有效率83.92%。
2四黄洗剂(经验方)
[组成与用法]大黄、黄芩、黄柏各50g,硫磺15g,上药研成细末。硫磺先用75%酒精溶解,然后将上药加入500ml蒸馏水中摇匀,密闭1周后备用。用法:用棉签蘸药外涂,每日4-6次。
[功能主治]清热消炎
3.金黄膏(《医宗金鉴》)
[组成与用法]主要由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术、天花粉、甘草等构成,研细末后,与凡士林配成膏剂。用于有结节、囊肿、脓肿者,每日2次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结消肿
4 新鲜马齿苋(经验方)
将其捣烂绞汁,外涂患处,1-2次每天,每次20分钟。
【专病成药】
防风通圣丸(《宣明方论》)
[处方组成] 防风、川芎、当归、白芍、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生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荆 芥、白术、栀子、干姜、半夏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热泻下
[用法用量] 每次10g,每日2次
[临床报道]李爱萍用此方剂成药治疗痤疮轻症,重症用煎剂,以此方加减,共治疗46例,结果治愈38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河南中医,2003,11)
龙胆泻肝丸(《和剂局方》)
[处方组成] 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关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功能主治]清肝胆,利湿热
[用法用量] 每次6g,每日2次
[临床报道]蔡雪映用此方剂成药治疗面部痤疮共治疗60例,结果治愈38例,好转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7%。(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1,10)
(3)丹参酮胶囊
[功能主治]清热消炎解毒,活血化瘀。
[用法用量] 每次4粒,每日3次
[临床报道]吴军等单用丹参酮胶囊治疗寻常性痤疮,有效率为71.70% ,优于单用四环素的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意义。(中国皮肤性学杂志,2004,10)
(4)清肺抑火丸
[功能主治]清肺抑火消疮,适用于肺经风热证。
[用法用量] 每次6g,每日2-3次
【专病单方】
1.单味菌陈汤 用法:30g,煎水口服。 功用:清热解毒祛湿 主治:痤疮(《新编皮肤病验方手册》)
2.单味药白果 用法:每晚清洁面部后用白果片揉搽皮损。功用: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痤疮(《皮肤性病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3.菊花方 用法:30g,煎水内服或清洁面部皮肤。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痤疮(经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