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环咽肌失弛缓症--尿管球囊扩张术操作

2019年05月07日 1015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球囊扩张术:

球囊扩张术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介入技术,其操作简单、损伤小。对于卒中、放射性脑病等脑损伤所致环咽肌痉挛(失驰缓症)有显著效果,在国外已有许多报道。近10年来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各大医院开展此项技术,使大量临床患者受益。这种扩张方法的重要之处是利用普通导尿管中的球囊, 采用注水方式使球囊充盈,自下而上拉出通过注水量的变化改变球囊直径,逐渐扩张环咽肌。 食道球囊扩张术是一种能有效缓解环咽肌失弛缓的方法, 并且操作简单、 安全可靠, 从而大大提高了吞咽障碍病人的生存质量。

环咽肌失弛缓症:

环咽部是由食管上括约肌、环咽肌、甲咽肌、食管上端环形肌以及软骨质的下咽部和环状软骨共同组成。吞咽动作可以随意愿开始,也可反射性地由口咽刺激而引起。静息状态下,环咽肌处于紧张状态。吞咽时,食物经口腔、舌肌、咽肌等强力收缩,将食团推至咽部,环咽肌松弛,食团进入食管后随即收缩,此过程约0.3s(0.13~0.63s)。 如果在吞咽过程中出现吞咽与其松弛不协调,食团就难以从咽部进入食管,造成吞咽困难,即环咽肌失弛缓症,又称食管口痉挛。

操作前准备:

14号导尿管 盐酸利多卡因凝胶 10ml的注射器 无菌纱布 医用棉签 1%丁卡因溶液插入前先注水入导尿管内,使球囊充盈, 检查球囊是否完好无损,然后抽出水备用

途径:1,经鼻导管球囊扩张操作:优点:不影响主动吞咽动作。缺点:鼻粘膜摩擦不适感。2,经口导管球囊扩张操作:优点:滑出的球囊直接经口拉出,1人操作(或2人)自我扩张。缺点:影响主动吞咽动作。

方法:

一般由治疗师与护士2人合作即可完成此项 治疗操作。 导管一般从鼻腔插入,亦可从口腔插入,操作风险小,初次进行时需注意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 注意事项:插管过程及上下提拉、移动管易引起鼻腔疼痛、打喷嚏等不适,影响操作进程,故插管前可用棉签蘸1%丁卡因溶液涂搽鼻粘膜及纱布浸润利多卡因凝胶涂搽导管表面。

操作步骤:

由1名治疗师按插鼻饲管操作常规将备用的14号导管经口插入食道中, 确定进入食道并完全穿过环咽肌后(长约30cm),将导管交给护士原位保持。治疗师将抽满10ml水(冰水或温水)的注射器与导管相连接,向导管内注水6~9ml,使球囊扩张(直经约2.22~2.71cm),顶住针栓防止水逆流回针筒。 护士将导管缓慢向外拉出,直到有卡住感觉或拉不动时,用记号笔在鼻孔处作出标记(长度约18~23cm),以使再次扩张时或扩张过程中判断环咽肌长度作为参考点。治疗师嘱护士抽出适量水(根据环咽肌紧张程度,球囊拉出时能通过为适度)后,操作者再次轻轻的反复向外提拉导管,一旦有滑过感觉(确定基数),或持续保持2min后拉出,阻力锐减时,嘱护士迅速抽出球囊中的水。 治疗师再将导管从咽腔插入食道中,重复操作,自下而上的缓慢移动球囊,通过狭窄的食道入口,充分牵拉环咽肌降低肌张力。


2005年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窦祖林教授带领其团队在国内率先创新性地使用改良式导管球囊扩张术。 

扩张手法的应用:

主动导管球囊扩张:成人及配合的儿童.从基数开始,每增加0.5-1ml逐级扩张,扩张时指令患者主动做吞咽动作,同时轻轻的缓慢向上牵拉导管,至球囊通过环咽肌狭窄处阻力锐减时,迅速将球囊水抽出。应用于脑干损伤致环咽肌迟缓。

主动+加被动导管球囊扩张:从基数开始,每增加0.5-1ml逐级扩张,扩张时操作者往球囊内注入一定量的水,将导管球囊轻轻向上提拉,并保持在环咽肌数秒,再指令患者主动做吞咽动作,球囊通过环咽肌狭窄处阻力锐减时,迅速将球囊水抽出。应用:脑干损伤致环咽肌失迟缓或鼻咽癌放疗术后良性狭窄有一定吞咽功能保留时。

被动导管球囊扩张:从基数开始,每增加0.5-1ml逐级扩张,扩张时操作者往球囊内注入一定量的水,将导管球囊轻轻向上提拉,并保持在环咽肌数秒,同时轻轻缓慢向上牵拉导尿管,至球囊通过环咽肌狭窄处阻力锐减时,迅速将球囊水抽出,扩张时可结合放松训练,如叹气等。应用:鼻咽癌放疗术后的良性狭窄,初接触扩张者,不配合的儿童。


有问题找医生,扫描二维码江平胤医生成为好友,和医生保持联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