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三招妙治新生儿不乳

2018年04月08日 8864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三招妙治新生儿不乳

文/王世彪(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新生儿不乳是指新生儿出生12小时后因口腔疾患而不能吮乳的一种疾病,中医诊为“不乳”,西医诊为“新生儿不吮乳”。如果患儿是因口腔疾患或先天缺陷而导致不乳,或初起吸吮正常,以后再出现不乳者,必因其他疾病所致,不属此范围。在这里,笔者给大家推荐3种常用的治疗新生儿不乳的小妙招。

大黄汁频频喂服

患儿,男,生后2天不吮乳,啼哭不已,烦躁不宁,腹胀,便秘,大便两日未行,口腔检查未见异常。予大黄泡水频频给新生儿喂服,当日下午解下稀热臭大便1次,量多,诸症消失,吮乳正常。
治疗方法:取生大黄5g,捣粗末,放在碗里,加沸水100ml,浸泡10分钟后,将药汁少量分次频频喂服新生儿,一般饮服1天即可吮乳。


治疗体会:新生儿不乳多因胎粪不下,秽热郁结胃肠所致,多年来笔者采用单味大黄泡汁治疗本病均获显效,而且方法简便,收效迅速,未见不良反应,深受家长们的欢迎。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及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味苦性寒,归胃、大肠经,具有泻下热毒,荡涤胃肠,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之功,故对新生儿因胎粪滞积胃肠所致之不乳,用之效果颇著,但因口腔疾患导致者则不宜应用。

喂服人参液

患儿,女,顺产2天,母亲乳汁已下,但是婴儿不乳,家长诉婴儿产程长,产妇产前体质较弱。观患儿体弱,面色晃白,呼吸气弱,目合少神,哭声短小,四肢少力,反应迟钝而不乳,指纹淡。给予人参煎汤频频喂服,1天后婴儿即开始吮乳了,气色好转。


治疗方法:取人参1.5g,先将人参切成薄片置入人乳中浸泡30分钟,再放锅内隔水蒸熟,分次喂服,每日6~8次。


治疗体会:胎儿离开母体12小时后,便可开始哺乳,如不能吮乳,多因元气虚弱,无力吮乳,或脾胃虚寒,气机凝滞,或初生时未及时拭口,致秽热郁积,壅结肠胃等所致。本例婴儿因母亲产前体质虚弱,致使婴儿元气虚弱,面色苍黄,呼吸气弱,目合少神,哭声短小,四肢少力,反应迟钝而不乳,治宜益气补虚。人参大补元气,对此类婴儿不乳的治疗效果很好。另外,也可以将人参切成薄片放入人乳中浸泡30分钟,再放锅内隔水蒸透,待药温适宜后用消毒棉球蘸药液,洗涤患儿口腔,每日数次,适用于元气虚弱型新生儿不乳。

温和灸脐周

患儿,男,顺产2天后不乳。询问得知,其母亲产前非常喜爱冷食,常常喝冰饮。诊见婴儿面色苍白,口鼻气冷,四肢不温,哭啼无力,神情淡漠而不乳。指纹青,位于风关和气关。中医辨证: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散寒、健脾行气。予以用艾条温和灸患儿肚脐周围,每天3次,每次10分钟。灸后第2天,婴儿正常吮乳。


治疗方法:用艾条,按照温和灸的方法在肚脐周围施灸,每次10分钟,每天3次。或将艾绒放温灸器内燃着,温熨脐部周围。注意不要烫伤皮肤。


治疗体会:这类患儿多是寒中脾胃,气机不利所致。多由孕母过食生冷或寒凉药品,寒气入胞伤胎;或产时、产后巾寒,或产房寒冷,或产后保温欠当等,以致寒邪中伤患儿脾胃。寒伤阳,脾阳不振,不能温化寒湿,则寒凝气滞,受纳运化机能受阻,因而产后患儿不乳。艾条温和灸肚脐周围有补脾、补气活血、温经通络、顺气降逆、调和脏腑、温中散寒等诸多作用,对脾胃虚寒之婴儿不乳法证相符,故疗效显著。

注意事项

做好鉴别诊断。①与先天畸形发育鉴别:重要器官的严重畸形,是初生不乳的原因之一。畸形常非单发,可形于外而伤于内,所以检查患儿全身有无畸形存在,分析其与不乳有无关系是非常重要的。②与先天肠梗阻鉴别:后者临床可表现为腹部膨隆,肠鸣音亢进或消失,腹部压痛,腹部可触到相应的包块。③与新生儿少吃鉴别:要吃、要哭、要动是小儿生来就有的需要。而少吃、少哭、少动则是新生儿生病的特殊表现。少吃、少哭、少动,俗称“眠起了”,有非感染和感染方面等多种原因。④与新生儿反应低下鉴别:后者是一组临床症状包含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肌张力减退、肢体活动减少,哭声弱和吸吮无力。


了解孕期健康情况及分娩情况。了解母亲孕期的健康情况,分娩过程中难产、滞产及助产情况,分娩采取的方式,以及产房、婴儿室的温度、湿度和生后护理事项,以帮助判断。


掌握中医辨证要点。第一,辨清病因:应了解孕母健康状况及分娩过程,检查婴儿发育是否正常,重要器官有无畸形。如孕母体弱,婴儿早产,生产过程不顺利,多属元气虚弱;孕母过食寒凉,或产时受寒,多属脾胃虚寒;婴儿出生时吞入恶血秽露或胎粪不下,多属秽热郁积。第二,辨清虚实:婴儿不乳伴面赤唇红,烦躁多啼,啼哭声粗,腹部胀满,二便不通,苔黄厚而腻,指纹紫滞者,为实热证;伴面白唇淡,口鼻气冷,气息微弱,哭声低沉,舌淡,指纹色淡者,为虚寒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