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诊疗】从夺去阎肃生命的中风谈房颤的防治

2018年07月24日 433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梅举

上海新华医院·心胸外科 梅举、马南

2016年2月12日,著名艺术家、空政文工团创作员阎肃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老人是因中风离世,缅怀这位德高望重老艺术家的同时,也让我们再次重视夺走老人生命的常见病中风。这段时间关于中风防治的话题聊了很多,今天我们展开来谈一谈中风的难兄难弟——房颤。




近80%的中风都是缺血性的,即脑血管被栓子堵塞,进而相应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其中30%的血栓来自于心脏。心源性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30%而其中约50%的心源性脑梗死的病因是房颤。正常情况下,心脏收缩和舒张是协调一致的。但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下降,心房中的血液因此瘀滞,特别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随着血液进入脑部血管,堵塞在血管狭窄处,阻断供血,造成中风。所以专家总结:“房颤是因,中风是果,血栓形成是罪魁祸首。” 这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就是因为中风而发生大面积脑梗,出现重度昏迷,最终不幸去世。





据调查,每6个中风患者就有1个是合并房颤房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比平常人会提高5倍。房颤引起的中风更可怕,由于栓塞面积更大,合并疾病更多,发病突然,使它呈现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复发率的‘三高’特征。更可怕的是由于房颤症状隐匿,不明显,不少患者未能及时发现或早诊治,长期忽视,直到中风才发现原来罪魁祸首是房颤临床上经常碰到已经中风的患者才来治疗房颤。虽然亡羊补牢,但为时未晚。进一步设想,如果这些患者能更早一点治疗房颤呢?




房颤患者其中风及全身性栓塞事件发生风险大大增加,因此中风预防是房颤治疗的首要目标。除非能治愈房颤,否则只有长期的抗凝治疗才是预防和减少房颤所致中风。随着微创外科消融治疗的开展,房颤的治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的梅举教授是房颤外科治疗领域的权威,在国际上首创的梅式微创房颤消融术,是目前成功率最高、创伤最小的外科术式,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会发言介绍,还获得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协会奖(ISMICS)。近年为了进一步提高房颤的治愈率,首先开展了微创外科/导管消融两者结合的“杂交”治疗,打破内外科治疗各自的技术瓶颈,两者联合,取长补短,最大程度的让患者获益。






梅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奖(金刀奖)获得者(2013),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新星。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附属RPA医院心血管中心、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心血管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兼任上海市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胸血管外科分会全国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国际微创胸心血管外科协会委员。《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国际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心血管病研究》等杂志编委。

从事心胸外科专业30余年,是国内最早开展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微创房颤手术、微创心脏瓣膜手术的专家之一。已主刀各类心血管手术10,000余例,成功率达到98%以上,疗效居国际领先。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8本。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4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已培养博士生12名,硕士生21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