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早中晚期用哪些药效果好
2021年01月06日 167人阅读
帕金森病中医的医学上属于“痉病”等范畴。痉病古代亦称瘛疯、抽搦、抽风、反折。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晚期还可以出现抑郁、焦虑、睡眠障碍、便秘等症状。本病当属祖国医学“颤证”、“震颤”、“振掉”等范畴。帕金森病在老年人尤多,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指肝肾阴虚、脾胃气血两亏,实指风、火、痰、瘀之邪。基本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虚,五者相互影响兼夹甚至相互转化。
帕金森病在老年人尤多,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指肝肾阴虚、脾胃气血两亏,实指风、火、痰、瘀之邪。基本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虚,五者相互影响兼夹甚至相互转化。
风主要指阳亢化风或痰热化风;火多为五志过极化火、痰湿瘀血郁而化火,或为阴虚生热化火;痰多因脾虚不化湿而成,也可由热邪煎熬津液所致。至于瘀,久病多瘀,究其原因可以为痰湿之邪阻滞经脉,可以为热伤血络,也有气虚不固血液,血流经外所致。
该病病位当在筋脉,病变与肝、脾、肾等密切相关,病机是肝肾不足,肝风内动,筋脉失养。“肝主身之筋膜”为风木之脏,肝风内动,筋脉不能自持,随风而动,牵动肢体及头颈颤动摇动。
肝肾同源,肾水失常可累及肝木,肝木失常也可累及肾水,并且肾主骨髓,肾虚则骨弱髓减,脑髓不充,下虚则高摇。若脾胃亏虚,痰湿内生,土不载木,遂出现震掉、摇摆等风象。另一方面,脾胃气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筋脉无力活动,而表现出震掉、运动迟缓、慌张步态等症状。
对于各期的治疗原则,定颤散风汤认为,初期当从脾肾入手,以健脾化痰为首,以平肝息风治标,以健脾益气治本;中期以内风之善动、顽痰之善变为特点,治疗当豁痰化瘀以治标,滋补肝肾以治本,并依病情配伍平肝息风、育阴潜阳、养血柔肝之品;若中期风证较轻,则注意理气活血;后期则肝、脾、肾三脏并治,尤重视肾精的亏虚。
现在医学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中医药在长期实践中,对帕金森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如何正确认识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将有利于两种医学手段的有机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由于西药既不能延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退化,也不能改善已经损坏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功能,所以仍属于对症治疗。另外西药治疗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耐药性,初期疗效较好,一段时间后疗效不明显,需要不断增加剂量,但大剂量长期应用,可能加速黑质纹状体多巴系统退变,反而加速病程进展;西药本身也有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心血管系统等外周性的副作用,以及运动功能波动、睡眠障碍、精神症状等中枢性副作用等。所以现在多主张尽量推迟西药的应用。这些不足为中医治疗帕金森提供了很大空间。
帕金森病在度过药物蜜月期后,还会出现身体不适,肢体更加僵硬,深受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在定颤散风汤问世前,中医药作为一种辅助疗法,而在近些年中医药在治疗帕金森病上有较好的作用,定颤散风汤展现了中医药千年历史的风采,在治疗帕金森病上体现了定颤散风汤的特色和优势。获得了一些帕金森病患者的信赖。
刘某,女,54岁。因“左侧上下肢活动不灵活、偶有震颤2年”就诊,某医院诊断为帕金森氏病,给予美多巴(半片,每天3次)服用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患者不愿意加量使用美多巴,故求治于中医。四诊所见:左侧肢体易感疲惫、酸软,活动不灵活,纳差,面色萎黄,语声低微,神疲乏力,易疲倦,舌淡苔白微腻。
诊断:颤证。痰热动风型
治则:清化热痰、息风潜阳。
方药:定颤散风汤加减拟方:党参、当归、黄芪、升麻、柴胡、威灵仙、法半夏等(为部分方药,具体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随症用药)
服用30剂后,患者自诉身软乏力、左侧肢体易疲惫症状有所缓解,纳食好转,唯肢体易酸软,仍有轻微震颤,偶有疼痛、麻木感,在上方去柴胡,加鸡血藤、白芍。后随症加减服用120余剂汤剂后,患者上诉诸症俱缓,并将美多巴减量为半片,每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