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怎样护理发热的孩子吗?

2020年05月29日 8266人阅读

儿科医生问家长  发热篇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  张月萍教授

第四篇  你知道怎样护理发热的孩子吗?

孩子发热一般会持续数天或更长时间,需要细致周到的家庭护理。家长们应该对发热的孩子做到以下三点。

一、准确测量并记录体温

孩子发热时,一般每4 h 测量一次体温,有高热惊厥史和超高热的患儿应1~2 h测量一次。每次测量体温后都应该记录下来,并注明有无吃退热药。就诊时,家长若能出示详细准确的体温记录,医生将能更准确更高效地了解孩子的发热程度、热型特点和发热的规律。对于长期发热的孩子,体温记录单则更有意义。

但是,有不少家长不知道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程莺燕等对154位家长进行调查后指出,42.9%的家长不知道准确测量儿童体温的方式 23.2%的家长不能正确读数体温表,而12.3%的家长仅凭手感判断儿童发热程度。

最能准确反映人体温度的是肛温(中心温度)。正常情况下,人体腋窝温度低于中心温度0 .2 ℃~0.3 ℃,发热时,这一差别增大至0 .5 ~0 .6 。对于小儿而言,测量腋温较测量肛温方便而且安全,所以大多采用腋温测量法

水银体温计是传统的体温测量工具,将水银端朝上,垂直置于腋窝(垂直位)夹住, 保持5~10分钟取出。水银体温计垂直位测得的液温,较水平位放置腋窝测得的体温准确率高,因为水平放置时,水银端的位置容易移动。当在腋窝放置体温计不方便固定时,也可以将体温计的水银端放置在孩子的颈部或腹股沟部测量。有人比较了颈部、腹股沟和腋窝这三个不同部位的测量结果,发现并无显著性差异由于颈部暴露充分, 幼儿穿开裆裤, 测量颈部与腹股沟处体温时, 体温计放取方便,易于固定和观察, 所以可以代替腋窝测温

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结果恒定可靠,但耗时长,水银计破碎时容易造成儿童汞暴露。研究表明儿童元素汞暴露主要来自于破碎的水银体温计。所以,电子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理想工具。研究表明新生儿和儿童测量腋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很小。因此,国内国外均推荐儿童使用电子体温计

小儿年龄大于4周时,还可选用红外线温度计(耳内、接触或不接触皮肤)。红外线温度计可以预测83%的水银体温计测定的发热,是1~4岁小儿发热的快速(2秒内)有效的筛查工具。虽然红外线体温计测得耳温与水银体温计或电子体温计测得肛温的平均差值不大( 0.2℃ ),但差值范围达1.8℃,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提高准确性。

二、清淡饮食,衣衫宽松

孩子发热时,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减弱。所以,发热的孩子大多伴有食欲下降,应以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少食多餐,不要强迫孩子进食高脂高蛋白食物。

所有退热药都会引起出汗(这是增加人体散热的途径之一),所以在使用退热药期间应鼓励孩子多饮水。多饮水,即能促进发汗,达到退热目的,也能及时补充水分,防止大量出汗导致脱水。

皮肤是最主要的散热器官占总散热量的 70 %要给孩子穿宽松的衣服,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避免捂汗。室内应保持适中温度(25. 0℃~30. 0℃),使空气流通,环境安静。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室温高或包裹太紧或太厚,可引起新生儿高热(被称为脱水热,易发生于生后1周内)。若是脱水热,则只需松开包被,促进散热,体温即可恢复正常。另外,孩子发热时,常常会手脚冰凉,这是因为血管,末梢,此时,搓暖手脚有利于散热,不应该用凉水去擦手心脚心。

三、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和伴随症状

小儿发热基本上不会主动表述,一般表现为精神状态和行为习惯的改变。比如,一个2岁幼儿午饭前一切正常,午饭后就“不乖”,很难哄,晚饭前突然惊厥了,送急诊测体温才发现孩子在发烧。另一个1岁半的小宝宝在家玩得好好的,突然扔下玩具,趴在沙发上安静了。奶奶觉得奇怪,抱起来一看,小脸潮红,一测体温就发现孩子在发烧。

婴幼儿对发热的耐受程度比成人高,常有家长说孩子都烧到38.5了,还跟没事人一样。所以,婴幼儿的发热症状在最初数小时是比较隐匿的,需要家长细心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才能及时发现。高热引发惊厥的时间通常在发热开始的数小时之内,家长若能及时发现婴幼儿发热,才可能避免因发热导致的惊厥反复发生。

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发热。孩子发热,可能是一次简单的上呼吸道感染,可能是肺炎、脑炎、阑尾炎、脓毒症等严重感染,也可能是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性疾病。家长在关注孩子体温变化的同时,要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伴随症状,如有无皮疹,有无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有无结膜充血,手指肿胀,外耳道有无脓性分泌物流出,有无剧烈咳嗽气喘,有无烦躁不安、频繁呕吐,有无阵发性哭闹,有无精神萎靡等。

若有明显的伴随症状和体征,要及时就诊或复诊,不能只用退热药控制体温。若无新的症状出现,也不必因为发热而频繁复诊,或在多家医院重复就诊。频繁复诊和重复就诊的最大弊端是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并因此延长病程,甚至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

1.       程莺燕 ,厉瑛 ,桂莉 ,等.154 例发热儿童家长知信行的调查分析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3A ) 32 -35

2.       林惠珍,黄新平,不同腋温测试法对幼儿体温测定结果的影响,护理研究,200014 6):255

3.       何朝珠 , 刘宇 ,段思琴 ,齐爱娇. 患儿 3 种测量体温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 11):75-78

4.       罗双红,舒敏,温杨,丁俊杰,龚宗容,张萍,高珊,郭琴,朱渝,谭珊,苗瑞雪,万朝敏,张崇凡,中国 0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 标准版),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11 2 ):81-9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