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阻滞治疗

2017年06月02日 9189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第3章  神经阻滞疗法

第一节  概    论

【治疗机制】

大量的疼痛学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已经证实,疼痛治疗时应用的神经阻滞疗法,并不是“临时的止痛”,也绝不是“利多卡因药效时间为1h,此后就不起作用,减轻疼痛是暂时的……”,其作用机制的内涵远远超出人们的主观推测,神经阻滞疗法的奏效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1.阻断疼痛的传导通道  

用局部麻醉药或神经破坏药在神经干或神经节进行阻滞时,可以阻断疼痛刺激经神经纤维向中枢传导,从而出现镇痛作用。

例如,三叉神经痛选用半月神经节阻滞时,先用局麻药之后出现可靠的镇痛,再用无水乙醇阻滞获得长期阻断疼痛通路的效果。

对癌痛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或腹腔神经丛阻滞,都是通过阻断疼痛的传导通道达到镇痛的目的。

但是疼痛的机制毕竟是复杂的,所以不能认为只阻滞其传导通道就可以消除所有疼痛。

2.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  

神经阻滞能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依此达到疼痛的治疗。疼痛刺激源一外伤、手术、注射痛、带状疱疹等疾病的痛刺激经过感觉神经进入脊髓后,一部分到达脑,感到疼痛,一部分经脊髓反射,刺激交感神经和运动神经,分别引起血管收缩和肌收缩、紧张,这些变化共同引起局部缺血、组织缺氧、代谢产物蓄积,由此产生致痛物质,它又刺激感觉神经,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又加上疼痛的不安、恐惧、忧虑等情绪,更加刺激交感神经,促使形成恶性循环。在一定水平上进行神经阻滞可以阻断这种恶性循环,阻断刺激的传导,解除肌紧张及痉挛,解除血管收缩,改善缺血缺氧,改善代谢,使内环境保持稳定,经过一定时限就能获愈。
    
3.改善血流状态
  
末梢血流障碍可以导致疼痛,这类疼痛是比较特殊的,对此首先应改善血流才能治痛,在此基础上发挥自然止愈能力,为此,采用交感神经节阻滞是首选的重要方法。

例如,对闭塞性血管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患者,交感神经节阻滞起着很重要的治疗作用。
    
4.抗炎症作用  

神经阻滞疗法具有抗炎症效果,由此可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其中最明显的是交感神经节阻滞疗法。

近年来的研究公认体内可产生内源性镇痛药物,与此同时在体内也能产生内源性抗生物质,即天然性抗生物质可起到抗炎作用,如交感神经节阻滞使局部血流增加,在止痛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治疗特点】

1.止痛效果明显可靠  

长期用药得不到明显镇痛效果而痛苦的患者,常由此而产生对现代医学不信任的情绪,对这些病例如果改用神经阻滞疗法,常可获得显著的除痛效果,患者常主动要求作神经阻滞疗法。

2.对诊断疾病非常有用  

神经阻滞疗法不仅用于疼痛病症的治疗,也有用于疼痛病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例如,患者为颌面部疼痛.可用神经阻滞的方法可鉴别是三叉神经痛还是舌咽神经痛或是与自主神经有关的颌面性颌面痛。另外,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后,又可以帮助鉴别是哪一支。

又如,对于腹痛患者,是来自腹壁还是来自内脏,可帮助诊断部位。对腰下肢痛在决定患病神经支上也非常有用。

3.局麻药和神经破坏药均可应用  

神经阻滞疗法如果只能用局麻药,其止痛适应证范围受限,但本法也可用神经破坏药,因此可以获得长久的镇痛效果,具有扩大治疗范围,可选择性强的特点。

4.不需特殊仪器设备

当进行神经阻滞疗法时,贵重仪器X线装置、C型臂等可与其他科共用,电凝装置可谓高价仪器,一般操作并不需特殊仪器。

5.操作技巧和疗效密切相关  

阻滞操作技巧的好坏,对疗效直接有影响。且与并发症发生与否关系密切。这也是神经阻滞疗法的一大特点。

神经阻滞的操作与一般的皮下、肌肉、静脉注射迥然不同。例如,星状神经节阻滞,如果操作准确,则所获得的疗效非常好,否则不仅没有效果,而且引起刺激症状,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产生并发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