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增加脑瘫孩子的发病率

2018年09月18日 886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十个宝宝九个黄,新生儿时期黄疸颇为常见,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新生儿的皮肤、巩膜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部分病理性黄疸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发生胆红素脑病(也称核黄疸),是引起脑性瘫痪和扭转痉挛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

  生理性黄疸是单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加所致的黄疸。一般于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生后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消退。

  病理性黄疸是由多种致病原因引起的血清胆红素增高(包括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和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所致。一般有以下特点:黄疸出现早,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重、持续时间长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26μmol/L(1.5mg/dl)。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是由多种病理原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比较多见。高胆红素血症时,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神经核,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脑瘫和障碍性综合症(扭转痉挛)。一般认为是游离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所致。

  家有黄疸儿,千万要当心!

  大部分新生儿都有黄疸,通常出现在宝宝生命的第一周。根据统计,得黄疸的男孩多于女孩。早产儿多于足月宝宝。这种黄色先从血液最集中的脸部开始,随着血液里胆红素越来越多,会从“脸-躯干-四肢-眼睛变黄”来扩散。等到几周后,宝宝能吃的奶量多了,身体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强了,黄色会从“四肢、眼睛-躯干-脸”退黄。

  大部分黄疸宝宝都属于“生理性黄疸”,会在1~2周内消退。也有很多宝宝会持续1个半月,母乳喂养的宝宝,黄疸甚至可能持续几个月就会消失,也不会引起什么问题。

  在一些情况下(母子血型不合、感染、早产、肝脏问题等),当胆红素生成得过快,或者当肝脏反应过慢的时候,胆红素急剧上升,就比较危险(病理性黄疸)。此表现不但常见而且严重,尤其是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达到257μmol/L(15mg/dl)以上时,很有可能发展成为胆红素脑病,对新生儿造成永久性损害,甚至导致脑瘫等并发症。

  因此家长对新生儿黄疸应密切监护,尤其应重点监护较重和患有黄疸的早产儿,在此提醒年轻的父母们;小儿出生后应密切注意其皮肤黄染的消退情况,有异常者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家有黄疸儿,千万要当心!

  “核黄疸”后的脑瘫有何表现?

  核黄疸后的患儿多数为手足徐动型脑瘫,由于脑基底核等部位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患儿出现锥体外系受损症状或体征,及不同程度的智力减退,主要表现为四肢不自主的、无目的,不协调的动作,紧张时加重;颜面肌肉、发音、构音器官也受累,表现流口水,咀嚼困难,语言障碍;听力失常等。

  小儿脑瘫患者的小儿脑瘫症状可以是各种原因,这些原因可以是一个,可以是几个,可以是妊娠期的原因,也可以是出生后的原因。核黄疸和小儿脑瘫有什么关系?

  1、轻症核黄疸

  可因各种血型配伍不合及生理性原因所致,常在生后24~36h出现黄疸及肝,脾肿大,第4天后黄疸逐渐消退,不产生明显的神经症状。

  2、重症核黄疸

  患儿出生时或生后数小时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常有肝,脾肿大及心脏扩张,伴水肿和贫血,皮肤及黏膜出血点等;3~5天婴儿变得倦怠,吸吮无力及呼吸困难,可有呕吐,昏睡,肌强直,角弓反张,眼球上翻,痫性发作及屏气青紫发作等,以及舞蹈或手足徐动样动作,指划动作,肌张力障碍等锥体外系症状,部分病例可有痉挛性瘫,若不及时治疗,多数病例可在数天至2周内死亡,患儿即使存活也常遗留精神发育迟滞,耳聋和肌张力减低等,不能坐,立和行走,出牙后牙釉质可有绿色素沉着,新生儿出现锥体外系症状伴双侧耳聋和上视麻痹,应考虑胆红素脑病的可能。

  3、早产儿生理性黄疸所致的核黄疸

  症状常出现于出生后2天,8~10天达高峰,也可延至出生数周后发病,可见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缺乏和高胆红素血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