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滥用泻药 小心变“黑肠”

2016年08月02日 7265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据统计,我国成人便秘的患病率为3%~17%,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患病率可高达22%。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患病率比为1:1.22~1:4.56。便秘的发生与工作压力、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女性、低体重指数、文化程度低、生活在人口密集区者更易发生便秘。低纤维素食物、液体摄入减少可增加慢性便秘发生的可能性,滥用泻药可加重便秘。

       便秘与肛门直肠疾病(如痔、肛裂及直肠脱垂等)关系密切。慢性便秘在结直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中,过度用力排便甚至可导致死亡。便秘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滥用泻药或反复就医,增加了医疗费用。

生活管理是基础,再行综合治疗

       便秘可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肠道功能性障碍、器质性疾病,不少药物也可引起便秘。在慢性便秘的病因中,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根据《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恢复正常肠道动力和排便生理功能。因此,总原则是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包括推荐合理的膳食结构,建立正确的排便习惯,调整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对有明确病因者进行病因治疗;需长期应用通便药维持治疗者,应避免滥用泻药;外科手术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指南详情》》》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武汉)

       合理的膳食、多饮水、运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是慢性便秘的基础治疗措施。便秘的治疗药物包括容积性泻药、渗透性泻药、刺激性泻药和促动力药。其中,刺激性泻药包括比沙可啶、酚酞、蒽醌类药物和蓖麻油等,作用于肠神经系统,增强肠道蠕动和刺激肠道分泌。研究显示,长期使用蒽醌类泻药可导致结肠黑变病,建议短期、间断使用刺激性泻药。对于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睡眠障碍的患者可进行心理指导和认知治疗。对于盆底肌功能障碍所致的便秘,生物反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他的治疗方法还包括益生菌、中药、针灸、按摩推拿、骶神经刺激、手术治疗等。目前,真正需要手术治疗的慢性便秘患者尚属少数。

       我国大多数慢性便秘患者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接受诊治,因此,我国指南推荐分级诊治(详情点击指南),提高诊治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检查。

根据人群特征行差异化治疗

       钱家鸣教授介绍,到医院就诊的便秘患者,一半以上为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妊娠女性、儿童,以及合并慢性疾病和终末期疾病患者。研究显示,不同年龄段慢性便秘患者病因特点不同。功能性慢性便秘病因中,中老年低纤维素饮食、进食量减少、滥用泻剂的比例较青年高;而饮食不规律、长时间抑制便意、排便不专注、工作/生活压力大的比例较青年组低。器质性慢性便秘病因中,中老年结直肠息肉/肿瘤、伴随疾病、长期服用药物的比例较青年高。中老年女性发生焦虑和抑郁比例较青年高。因此,需根据年龄特征有所侧重。

       老年人根据我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缺乏运动、因慢性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是老年人发生便秘的重要原因,应尽量停用导致便秘的药物,注意改变生活方式。对粪便嵌塞者,应先清除嵌塞的粪便。通便药可首选容积性泻药和渗透性泻药,对严重便秘患者,也可短期适量应用刺激性泻药。

       妊娠女性妊娠女性的便秘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国外报道妊娠女性便秘患病率为11%~38%,且随着妊娠分期有所差异。2014年12月,《中华医学杂志》刊登了通便药在妇产科合理应用专家共识,强调妊娠女性便秘以调整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为基础治疗措施,短期出现便秘症状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无效时,可酌情予通便药治疗。不推荐应用刺激性泻药,慎用容积性泻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