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皮肤病,到底怎样“忌口”?
2018年05月02日 9572人阅读
“忌口”,是很多皮肤病患者非常关心的问题,而往往医生的回答却是千差万别,弄得病人无所适从、非常迷茫。生活中我们也确实发现,有的患者因过度“忌口”而出现营养不良,甚至影响疾病的正常治疗和康复;更多是忌了不该“忌”的,却吃了不该吃的。我们邀请泰坤堂成都国医馆皮肤病和美容诊疗中心的知名皮肤及美容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创始人江海燕教授、郝平生教授给大家答疑解惑。
得了皮肤病需不需要“忌口”
所谓“忌口”,就是民间传说的忌食“发物”。而所谓“发物”,是指可以引发疾病或导致宿疾发作或加重的食物。不少医生也主张“忌口”,但并非患了皮肤病就必须要“忌口”,多数情况是不需“忌口”的。很多慢性荨麻疹病人就诊时说,多年来我一直“忌口”,除了米饭和几样常吃的蔬菜,几乎没得吃的了,但还是不断发作,必须靠间断服药来控制,停药没有几天就会发。
有的时候,在食用了热饮、火锅等特别辣的食物后,会诱发皮疹发生,这可能是胆碱能性荨麻疹的关系。而因为热导致湿疹加重,则可能是因热、出汗等所致,因为湿疹是一种炎症性皮肤病,存在血管扩张等病理改变,机体在受热后会引起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可能会加重皮肤炎症反应,当然食物过敏也可能是导致湿疹病情加重的原因。所以得了皮肤病并非都需要“忌口”,一定要明确判断疾病的加重、复发,是否真正为“发物”所致。
哪些情况应该有所禁忌
“忌口”要有选择性,虽然不少的人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但不可盲从,不能道听途说。但在有明确证据证明在进食某些食物会加重病情的时候,应该要忌。在疾病非常严重的时候,在疾病急性发作的时候,可以考虑暂时忌口。
而在疾病反复发生的时候,或在未确定食物与发病的关系时,可少吃些,并仔细观察,认真分析食物与疾病的关系。如湿疹、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神经性皮炎、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等,其发病与饮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有时可因过吃刺激性食物或发物而使病情加重,可通过食物激发试验等证实。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理论,建议在服中药时,可多注意“忌口”问题。
如需“忌口”,该忌哪些食物
“忌口”并非要禁食所有的“发物”。多数情况下,机体只可能对一种或几种食物敏感,或是对同类的食物敏感。通常,可根据疾病的病因忌食食物,对那些有食物过敏因素的患者,在发病期间或疾病痊愈一定时期内,应限制或禁食鱼、虾、蟹、羊等腥发之物,鸡、鸭、鹅等禽类食物以及葱、姜、蒜、辣椒、酒类等刺激食物或油炸等难以消化的食物。
荨麻疹、湿疹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应忌食含有会使自身过敏的过敏原的食物,并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触其他过敏原,别把因接触其他过敏原引发的过敏反应误认为是进食食物引起的。色素性皮肤病如黄褐斑患者应忌食含有光敏成分的食物。
还要根据皮损的形态忌食食物,如炎症性、充血性皮疹其可通过酒精或挥发刺激物质直接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加速,使原有的皮肤病病情加重或迁延。中医还认为,应根据患者体质忌食发物,如形体虚寒,一些凉性食物当忌。此外,“忌口”的时候,必须要注意保证营养,不能因营养不良而影响疾病康复,也不能因“忌口”而过多影响生活质量。
“忌口”,该忌多长时间
通常“忌口”3 - 6个月后,可考虑少量进食,并细心观察进食的反应。即使是明确对食物过敏,大部分孩子在避食过敏食物1 -2年后对该食物的敏感性会消失。“忌口”并不需要终身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