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心理治愈只需一次》读书摘录内容出自原著

2023年02月11日 48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好的心理治愈只需一次:《了凡四训》的心理学解读

涂道坤


25个笔记

第一训立命之学



如果一个人可以从一抹阳光、一片落叶、一朵小花中读到生命最深的存在,心灵就会诗意般敞开(《禅与心理分析》)



治愈性的静坐,内心是开放的,像一池清水,能照见一切、接纳一切,却不执念。当一个念头、一种情绪飘来时,无论是反感的,还是喜欢的,静坐中的人都不排斥,或试图抓住,而是任其在心中停留、徘徊、离开。那些念头和情绪犹如天光云影倒映在池塘一样,自由地来,自由地去。这就像你坐在码头上看渔船,一艘艘渔船进进出出,来来往往,进入眼帘,又离开视线。那些船有的叫“悲伤号”“绝望号”,有的叫“恐惧号”“焦虑号”,有的叫“欢乐号”“幸福号”……你不带好恶地静静注视着、观察着,不评论哪艘好哪艘不好,也不跳上其中任何一艘船离开。你什么也不做,哪里也不去,只是默默凝视。朱熹将上述心理状态比喻为镜子般明亮的一塘清水,而心理学家、禅修大师玛莎·莱恩汉



比喻更生动,也更接地气。她说,治愈性的静坐就像不粘锅,你用不粘锅炒了很多菜,却不会把菜粘在锅上,让菜变煳,让锅变脏;同样,在治愈性的静坐中,尽管有无数念头和情绪,却不会在心中粘连、滞留。用“不粘锅之心”观察流动的想法、感觉和意念,这个过程,能带来觉知。长期觉知每一个当下的流动性,不评判、不纠缠、不执着,让当下来去自由,我们就能感受到,人之心和宇宙之心其实是相通的,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皆流。此种心理状态就是朱熹看见的“源头”“活水”,心理学家所说的“心流”,禅宗所说的“开悟”。当内心洞开,生命之流与宇宙洪流相交汇时,心理障碍冰消雪融。尼采说:“人是一条污秽的河流,为了不弄脏自己,你必须成为大海。”治愈性的静坐恰似静水流深,悄无声息,通向大海。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从今天开始,从前的那个你,等于昨天已经死了,从今以后,诞生一个新的你。这个新的你,会有不一样的心性,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命运,正是你想成为的人。”



一般来说,心理咨询分为两个阶段:接纳与改变。没有接纳,所有的改变都是一种强迫,必将导致抵触。但接纳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改变错误的认知,实现生命的蜕变。



然而,对来访者来说,蜕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旧的认知(思维惯性)早已盘根错节,形成了凝固的性格、情绪和行为模式。在根除错误认知的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常采用“无礼沟通”的方法,即以锐利的目光看见问题的本质,通过冒犯性的语言和行为,出其不意地指出对方的问题,引起对方的注意,让对方思考,主动寻求正向改变。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露易丝·海说,所有疾病都是不宽容导致的,长时间的怨恨会吞噬我们的身体,导致各种疾病。所以,每当我们生病时,就需要在心中默默搜寻一下,看谁需要被原谅。那个最难让你原谅的人,正是你最需要原谅的人。



: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并不能决定你的命运,决定命运的是你对这些事情的认知,以及由此采取的反应。觉醒时分,重建生命格局



无论环境多么复杂,但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一个人成为什么样子,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过去有错,错在自己,不在别人。不愿意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既是懦弱,也是一种人格障碍的表现。



因为认命本身就是一种人格障碍的表现。好在我没有那样做。我认为结婚照掉下来,是上天把球踢到了我这边,看我如何处理。而我选择将破碎的相框粘连起来,重新挂到墙上去,意味着我要主动承担弥补婚姻裂痕的责任。人总是有能力将危险转化为机会,把人生的苦难转化为成就,把生活中的苦涩与酸楚转化为牛奶与蜂蜜。但遗憾的是,在人格障碍患者身上,我们往往能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他们怨天尤人,抱怨生活的不幸;另一方面却又拒绝改变导致不幸的旧认知、旧思维、旧习性。他们梦想以旧的方式过上新的生活,他们不想改变自己,却希望生活发生改变,这是多么荒唐可笑的混乱逻辑。人格障碍患者把责任像回力飞镖一样扔出



云谷禅师向我们大家阐述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我们生命中遭遇的所有事情,我们的痛苦、焦虑和抑郁,都是过去的认知和习性造成的。然而,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结束了,我们需要画上一个句号,把精力集中在当下,关注此时此刻的选择,是继续走老路,还是选择改变?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改变我们的认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只有这些现在发生了改变,我们未来的命运才会发生变化。



“观察性自我”在心理治愈中至关重要,可以拓展心理空间,让人变得开放、灵活,充满活力;可以提升心灵维度,让人在生活之中,却活在生活之上。令人惊喜的是,功过格正是培养观察性自我的关键方案。之前,由于袁学海缺乏观察性自我,他对于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就好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可以说,他把自己混同于棋子,深陷冲突,内心紧张、焦虑、挫败。而填写功过格,在自我观察中,他则成为棋盘,得以在更高更宽广的层面,观察自己的一切言行。一个人只有通过观察自我,才能找到自我。同时,观察即接纳,人不可能接纳自己尚未观察到的东西。观察一切,意味着接纳一切。



什么是“不动念”?“不动念”不是无欲无求,也不是执念,而是心理学家玛莎·莱恩汉所说的“正念”,即不带评判,也不带执念,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活动中。

第二训改过之法



。一个人如果有接纳自己的勇气,人生将完全不同



三个阶段,了不起的人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大自然的惊鸿一笔。如果你没有在人生海海中像一滴水一样消失在大海中,没有在挫折和打击面前丧失信心和勇气,没有把光阴浪费在重复别人的生活上,没有被世俗的力量所裹挟……你活出自己,就远离了平凡。每个人真正的工作只有一个,那就是回归自我,找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随便某个命运,然后完整地把它活出来。任何其他的活法,都不是完整的人生,都是对自己内心的恐惧与背叛。心理治愈是一条找到自我,并把它活出来的旅程,而每一个有勇气上路的人,都是了不起的。



丹麦心理学家、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人生有三种绝望:找不到自我、不愿意有自我、不能够做自我。袁学海的绝望,是第一种绝望,而他的抑郁,则是在不属于自己的夜路上走得太久。如果说《了凡四训》中的第一训——“立命之学”,是找到自我,那么第二训——“改过之法”,就是通过凿掉多余的东西,成为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史蒂文·海斯将这种现象叫作“认知融合”。所谓“融合”,其实是一种粘连,一种僵硬,一种焦煳。袁学海将算命先生的话当成事实,深信不疑,就是一种认知粘连。在袁学海的认知中,他分不清哪个是真实的自己,哪个是算命先生算出来的自己,他把这二者粘连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认知一旦粘连,心就一片焦煳,这是“灵魂的黑夜”,让人备感凄凉、孤独。如何摆脱焦煳状态,让心变得透亮,具有弹性。
是点亮心灯。知耻的关键,是觉知。幻想光明是没有用的,唯一的出路是觉知阴影、走出阴影。如果你一直躲在阴影中,阳光自然照不到你。袁了凡说,一个人如果能觉察到自己的问题,有强烈的愧疚感和悔改之意,足以洗涤沉积多年的恶习,这就好比,幽闭一千年的黑暗山谷,只要有灯光照进来,就一下子除掉了千年的黑暗——“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



心理治愈的本质是改变,而改变的第一要义是勇敢。事实上,敢于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是勇士。他们不仅敢于承认自己有问题,忍受身边不理解之人的诟病和嘲笑,还敢于杀死自己奉行了多年的价值观、认知,以及喜欢的说话方式、行为习惯等。正是因为心理转变的过程如此艰辛、痛苦,所以有人将它比喻为生命中的“小死”。“小死”的要义不是死,而是要有勇气重新活过来。这勇气相当于从肉里生生拔出一根芒刺,



阿德勒说,每个看似高人一等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自卑。同样,那些千奇百怪的举动、奇葩的言行,都是在追求“纸糊的优越感”。



堆麻烦。缺乏关注的孩子,除了通过尿床,还会通过其他稀奇古怪的方式来寻求关注,或宣泄不满。例如,惹是生非、上课时扔橡皮、大声说话、逃学、抽烟、饮酒,甚至割腕、伤害别人等,这些寻求关注的方式一旦形成固定模式,带入成人世界,无疑会给人生带来麻烦,令未来之路荆棘丛生。所谓心理疾病,不过是人心苦涩的表述袁了凡的“改过之法”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治愈之方:解决任何问题,不要就事论事,而要从心理层面看问题,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



人的心理需求很简单,就那么几种,对安全感的需求、关注与爱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但如果这些简单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的行为就会变得非常复杂,令人不知所措。不过,只要从心理层面入手,很多非理性的行为、疯狂的举动、滑稽的表现,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的一次次冲浪中,袁了凡感觉自己的心活泛起来,不再一根筋,有更多选择:可以选择生气,也可以选择不生气;可以选择悲伤,也可以选择快乐。他意识到自己始终是自由的,生命不再是一杯苦酒,也有甘甜……于是抑郁症逐渐消失。膝跳反应让袁学海变得僵化、麻木,失去活力,而选择性反应则帮助袁了凡重建自由意志,在生命的黑板上写下这样的文字——我的生活,我选择;我的命运,我说了算:我才是那个决定我自己是谁的人。心不受束缚,人生就不会设限



国门。不要忽视梦境,特别是“大梦”,那里面藏着你现在的认知远远未觉知的心愿,虽然当时显得渺茫,遥不可及,但当那一天终于来临时,你会发现,原来所有的过往、挫折和眼泪,所有的点点滴滴,都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流注到你当下的生命里。无论出生多么卑微,无论生活在拐角给了你怎样一闷棍,都不要压抑自己的心,要敞开它、跟随它。你要相信,命运从来就不是从外面走进来的,而是从内心走出去的。倘若心不受束缚,人生就不会设限,有着无限的可能。

第三训积善之方



人心是风水,也是命运,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生命中发生的一切,都是内在心性的彰显。他知道,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已经展开,只需迈开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