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检查结果 不必小题大做

2017年12月15日 9656人阅读

看病体检都离不开各种检查,包括抽血、B超、CT以及内窥镜等等。这些检查在教科书上统一被称为“辅助检查”。为什么被称之为辅助,因为医学诊疗的主体还是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交流,无论什么检查,要不要做,做出来的结果如何解读,甚至是否采信都必须由医生决定。 

 

一个倍受争议的现状是,很多医生成为了辅助检查的奴隶,过度依赖检查结果,辅助检查成了规避和推脱责任的借口。这种趋势不仅出现在很多医生身上,还包括一些病人。因为缺少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病人对检查结果的非专业解读往往存在偏差,对一些没什么意义的“异常”报告小题大做,甚至到了惶惶不可终日,全家如世界末日抱头痛哭的程度。这里就列举几个最常见的没有多少临床意义,但容易引起恐慌的“异常”。 


第一
胸部影像学的“肺纹理增粗紊乱”


常见于胸部平片、胸透、CT等检查报告中,经常被误解为肺炎、肺癌前兆等等。肺纹理是肺动脉、肺静脉和支气管的显影,支气管的炎症,血管扩张,血管周围的渗出等病变都可能导致肺纹理的增粗,可以提示肺部和心脏充血性的病变。但肺纹理增粗是一个很主观的判断,不同的医生和不同的病人缺少统一客观的标准。这就导致了很多没有呼吸和心血管疾病的正常人,也会被“发现”肺纹理增粗。所以当拿到这样的检查报告时,先不要惊慌,有三件事情可以做:一是拿原始的影像材料,找另外一个更专业的影像科医生阅读;二是做另外一种影像学检查相印证,比如之前是平片再做CT,之前是CT再做平片等等;三是请呼吸和心血管方面的专科医生总体评估,结合吸烟史,心肺体格检查等情况综合评价临床意义。



第二
腹部超声的“脂肪肝、钙化影、肝囊肿、肝血管瘤、胆囊壁厚”


随着肥胖率和高脂血症者的增加,查体发现脂肪肝的人也越来越多,主要是通过腹部超声发现的,表现为肝脏的密度减低。超声诊断脂肪肝有两个问题:一、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是脂肪穿刺,在显微镜下发现肝细胞内脂肪增多,但超声下的表现究竟和显微镜观察有多大的吻合度还未可知;二、即便确定了脂肪肝,很多人也属于预后良好的单纯性脂肪肝,大多不会恶化为肝炎或肝硬化。与其过度关注超声下肝脏的密度,不如关心体重和腹围,以及血脂是否超标。

至于肝脏内的钙化和肝囊肿、肝血管瘤(体积较大,存在压迫症状和破裂风险的除外),大多是病因不明确,没有症状,不会发展,也不需要治疗的纯影像学发现。胆囊壁厚大多也属于这样的表现,除非有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否则连复查随访都没必要。  


第三
心脏超声的“瓣膜轻度反流”


我们的心脏有四个主要的瓣膜,两个在心房和心室之间,一个在主动脉根部,一个在肺动脉根部。瓣膜可以保证血液单向流动,阻止逆向流动。假如瓣膜关闭不全,就会有少量的血液反流。轻度的反流是生理性的,不会产生症状,也不需要治疗。有人一看自己心脏超声上四个瓣膜全都有轻度的反流,以为得了什么严重的心脏病,于是开始心慌乏力,甚至能“感觉”到心口那里的反流。这种反流的感觉更可能是因为焦虑导致的胃食管反流。 

 

第四
钡餐和胃镜的“浅表性胃炎”


当前钡餐和胃镜对胃炎的诊断非常宽泛,做了这两个检查的几乎不可能得到正常乃至大致正常的诊断,完全正常也会是“浅表性胃炎”。当然在报告书中还会辅以“粘膜粗乱”或“充血水肿”的描述。前面几种情况在评估时需要结合病人的症状,但在评估胃炎时,即便有胃病症状,钡餐和胃镜所诊断的“胃炎”也没有多少参考价值。


第五
高一点点的肿瘤标记物


常见的比如癌胚抗原(CEA)、CA125等等。理论上来说,这些标记物仅在肿瘤细胞上高度表达,如果升高就提示体内有肿瘤的可能。检查这些标记物主要两方面价值,一是希望在肿瘤早期发出警示,提示进一步详细检查;二是追踪肿瘤病人的治疗效果,比如手术前高,手术或放化疗后降低,提示治疗有效,再升高警示有可能复发。但受多方面限制,当前这些肿瘤标记物还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对于早期肿瘤。经常见到正常人轻度升高,赶紧做了全面系统检查,追踪几年也不见发生肿瘤的情况。有些非肿瘤性疾病,比如炎症、腹水的时候也会增高。虽然明显增高的情况意义较大,但高到多少才有意义,现在还没有定论。保守估计,在正常最高值2倍以内的增高大多没什么意义。


以上几种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情况,其他经常被小题大做的“异常”检查还有很多,比如小的乳腺良性结节、甲状腺结节,老年人的轻度“骨质增生”,头颅CT或磁共振的“腔隙性脑梗”,主动脉钙化等等。限于专业和篇幅不一一分析。

☞♥

总之,疾病的诊断和身体健康需要专业人士整体系统的评价,看到貌似吓人的检查结果且先不要焦虑,先听听医生怎么说。当然,过度焦虑不对,过于放松也不应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注意积累医学常识,提高医学素养,尊重专业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因为将本文过度解读导致诊治延误的情况本人概不负责。 


0